这几天,你的朋友圈或许被央视的一部纪录片——《镜子》刷屏了。这部酝酿10年、制作2年的纪录片,讲述了三个家庭因宝贝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宝贝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的故事。
在很多人眼中,他们都是“问题宝贝”,带着“不听话”“叛逆”的标签,与“乖宝贝”丝毫不沾边。
但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很多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小时候多是乖宝贝,他们习惯于讨好他人,承受着本不属于他们的压力,等不满情绪达到忍受极限就会发展成“问题宝贝”。
生活中,你可能会在出门前叮嘱宝贝:“乖乖听姥姥的话!”也时常听到这样的夸奖:“这宝贝真乖,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
好像“乖”就是好宝贝的标准。
如果你也这样认为,那心理学专家可要泼你凉水了。
宝贝太乖并不是什么好事
宝贝的成长如同一棵树,自然生长会枝繁叶茂,而用栅栏围起来,虽然外形符合期望,但压抑了许多成长的力量,甚至会造成内伤。
比起熊宝贝,乖宝贝的弱点或许更为“致命”:
当别人的配角
2016年,中国青年报发布的一项针对2000人的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他们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别人的配角。
53.9%的受访者认为,宝贝从小接受“乖宝贝”理念不去争取是主因;
33.6%的受访者认为,父母事事作主导致决策勇气缺位。
研究表明,太听话的宝贝更容易在团队中沦为配角。他们在父母的保护下过日子,成为生活的傀儡,心理脆弱,承受力差。
唯唯诺诺,没主见
乖宝贝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长大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
敏感于周围人的言行,经常怀疑,退缩;
缺少分析问题的能力,决策力低,容易犹豫,
自卑,不敢承担,感觉怎么努力都难以让人满意;
习惯讨好他人,让人觉得好欺负;
经常压抑自我需求,积压不良情绪;
泯灭个性,扼杀创造力
如果家长一直否定宝贝的好奇心和兴趣点,不让他去尝试、冒险,宝贝会逐渐变得保守,缺乏创新性和开拓性,缺乏乐趣。
表面乖巧,内心叛逆
有的宝贝为了讨父母欢心就压制情感,违背自己的意愿,等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与其他宝贝相比,更可能叛逆。
“不听话”的宝贝也很可爱
教育心理学家表示,太听话的宝贝虽然成长过程会比较顺利,但容易流于平庸,沦为配角。
而那些敢跟父母顶顶嘴的宝贝,其反叛、质疑精神往往是走向卓越和成功需要具备的品质。
更抗压,不做“瓷娃娃”;
更有创造力,不做复制品;
更会表达,不做闷罐子;
有主见,不做墙头草;
更独立,不做小随从。
不做“瓷娃娃”:敢于表达自我的宝贝,往往更有勇气、更抗压、更能经受挑战。
不做复制品:不听话的宝贝往往更喜欢动脑子,更具备创新能力。
不做闷罐子:有时候宝贝顶嘴时的“歪理”,正是他们在努力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做墙头草:这样的宝贝长大了不容易成为墙头草,而往往能成为意见领袖。
不做小随从:不听话的宝贝拒绝包办,更喜欢自己动手,行动力因此不断增强。
培养一个敢说、敢做的宝贝
事实上,教育是为了更好发现宝贝的天性,尊重并给予发展空间,使之发挥潜能,美好绽放。
要意识到每个宝贝都是独立个体,带他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陪他一起体验世界,体验自我。
不要过多干涉宝贝的想法、需求、愿望,能配合时尽量积极配合。
要给他爱、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威胁、控制、怀疑或评判。
和宝贝互动的过程中要看到宝贝的需求,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
让宝贝做符合他年龄的事,不过分超越也不包办,比如不要让四五岁的宝贝经常性地照顾体贴他人,不要强制十多岁的宝贝保持长时间安静。
鼓励宝贝表达自我,帮他建立自我边界,不侵犯他人,也不让他人侵犯自己。
别让宝贝去承担父母的矛盾、负面情绪。
当然,有些养育良好、内心富足的宝贝也会表现出乖和懂事的特点,分辨起来很简单:
看宝贝是坦然、欣喜、满足,还是怯怯的、违心的、讨好的、卖力的。
如果是前者,不用担心;如果是后者,就要注意解放捆绑宝贝的枷锁,别让他太“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