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妈的朋友小皮妈妈遇到这样一个难题,每次带宝贝去超市,宝贝都会赖在玩具货架面前不肯走,一定要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才罢休。
朋友烦恼的是,如果家里没有同类型的玩具就算了,可是家里的玩具都多到没地方放了,宝贝还是控制不住要买买买!不买就坐在地上打滚哭闹耍赖皮,惹得一群人围观,实在太尴尬了……没办法!朋友每次都会在这个回合败阵下来,只能满足宝贝的要求。
朋友很担心,长期这样没有原则地向宝贝妥协,会不会让宝贝变得越来越无理取闹,每次都用撒泼哭闹来要挟大人?
这样的场景,可能在很多家庭中都出现过。假如我们是宝贝的妈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朵妈认为,首先我们的立场一定要坚定,因为——
经常向宝贝妥协,是会让宝贝“上瘾”的!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一开始小老鼠只要按下按钮,就会有食物掉进箱子里面。于是每当小白鼠想吃东西了,就会去按箱子的按钮。
在实验接下来的阶段,研究者尝试着减少食物的提供,由一开始的“一按按钮就有食物”,逐渐降低到“按了几分钟才有食物”,到最后完全不提供食物。研究者发现小老鼠逐渐不去按压按钮了,最后就算听到喷管里有东西沙沙作响,它们也无动于衷。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发是,当宝贝发现自己只要哭闹了就会得到玩具,接下来他就会不断地采取这种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父母总是没有原则地满足宝贝的要求,实际上是强化了宝贝索要玩具的行为。
而宝贝屡试不爽之后,这种行为似乎会变本加厉。事实上绝大部分宝贝通过这种方式买到玩具后,压根就不会去好好珍惜,过了几天之后又会有新的要求。宝贝不会把这个玩具视若珍宝,甚至这个玩具在宝贝的心里是非常廉价的。
但如果父母在宝贝面前坚持原则,即使哭闹也不给买玩具,那么宝贝慢慢就会明白:哭闹是没有用的。毕竟躺在地上哭,也是一件蛮费体力的事情。久而久之,宝贝通过哭闹撒泼来索要玩具的行为就会慢慢减少,放弃这种“一哭二闹三打滚”的模式。
那么,问题又来了!宝贝哭了也不给买玩具,难道就一直把他晾在那里哭吗?
不,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做到这几点,甚至接下来能避免宝贝出现类似的行为。
1、进超市之前,给宝贝打好预防针去超市之前,告诉宝贝今天你们要买的东西是什么,让宝贝做到心中有数,哪些东西是可以买的,哪些东西不在购买计划范围内。
2、宝贝要买玩具时,别急着说“不”如果宝贝非常喜欢某样玩具,先别急着拒绝,一个斩钉截铁的“不”字,很容易一下子点燃宝贝的情绪。
可以先问问宝贝,比如“你为什么想要这个小汽车?”宝贝会觉得自己被父母理解了,就会愿意沟通,这时再针对实际情况告诉宝贝买或不买这个玩具的理由。
比如告诉他:“可以!但是到你生日的时候再买可以吗?”
或者说道:“这个月你买过玩具了,必须要到下个月才能买哦!”
当然,如果我们对宝贝许下了这样的承诺,到了那天就一定要把玩具摆在宝贝的面前。
延迟满足宝贝的需求,既避免了一口拒绝宝贝,又能让宝贝对这份玩具有所期待。
也许我们当妈妈的,都会想把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的东西都买给宝贝,但我们也要知道一点,有克制地爱宝贝,才不会变成溺爱。
3、宝贝仍哭闹,也别跟ta“一般见识”如果宝贝的情绪还没有平静下来,仍然哭闹不休,有的妈妈可能会控制不住情绪,火上心头,对宝贝说道:
“早知道不带你来了了!”
“就知道哭!你知道你现在多丢人吗?”
其实这样只会形成负面焦躁情绪的循环,导致情况的恶化。要知道宝贝想要某样东西但被拒绝是很大的挫折,宝贝需要的是理解,而非面对一个情绪失控的大人。
只有我们保持淡定,我们才能处理好宝贝的情绪。
4、让宝贝在别的事情上体会到成就感宝贝没有马上得到自己心爱的玩具,内心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点失落感,这时妈妈可以转移宝贝的注意力,使宝贝在其他事情上得到愉悦感或成就感。
比如,问问宝贝:
“宝贝我们今天要买多少个番茄来着?妈妈不记得了……”
“挑好苹果了,你帮妈妈拿去称好吗?”
超市里除了玩具之外,一定还有很多新鲜事物可以吸引宝贝,不妨让宝贝成为你的“小助手”,让他忙碌起来。这样宝贝才不会每次到了超市,就只知道看玩具、买玩具。
感兴趣的妈妈可以戳链接阅读:半岁后,这样带宝贝逛超市,比上早教班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