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一定会遇到下面这些场景:
场景一:安安去姑姑家玩,“安安,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妈妈肚子里有了弟弟/妹妹,以后就不喜欢你了。”于是,安安陷入深深的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中。
场景二:“把你的糖给叔叔吃吧。”看到安安为难不想给,就故意再一次索要:“给叔叔吃嘛,不要小气嘛。”安安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好不容易把手里的糖拱手相让,叔叔却嘻笑着说道:“叔叔不要,逗你玩呢,你自己吃吧。”安安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
场景三:大人聊天时,会说起安安的各种糗事,比如尿床。“安安,你昨晚又画地图了吗?”“这么大还尿床啊?好羞羞!”安安难过得要哭出来了。
可怖的是,有时候父母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宝贝,甚至参与其中,将宝贝推到了被逗、被戏弄的角色中。甚至在宝贝觉得委屈而难过和哭泣时,批评宝贝:“你一点也不大方,叔叔阿姨跟你玩呢!”
通常,青春期之前的宝贝都活在父母的眼光里。他们都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来获得父母的认可。他把父母所说的所有的话都当成真话来对待!
这是他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他自信的源泉,他对父母全然的相信,让他内在充满了力量,他有靠山,父母是他们最大的支持者和信赖者!但这份信任同时是很脆弱的,它很容易被不信任破坏。
因此,当父母和宝贝开玩笑,或父母将宝贝置于被逗的角色中时,就是在破坏宝贝对自己无条件的信任,剥夺了宝贝自信和安全感的来源。
有时候,父母会觉得:不过是一个玩笑而已,有那么严重吗?!再说,我已经跟宝贝说这是一个玩笑了啊!
如何辨别别人是否在跟自己开玩笑,是人语言能力发展到高级阶段才能拥有的能力。
一句话的思想感情,不仅仅取决于这句话的内容本身,还取决于当时的语境、说话者的性格以及说话的语气。
这种对“玩笑话”的辨别,对成人都很难,何况是一个学说话还不久的宝贝。
语言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常对宝贝说玩笑话,不仅对宝贝语言能力发展不利,也不利于宝贝心理的发展。
首先,玩笑常常是给出一个条件或前提,而却没有结果。就像上述场景之一,开玩笑和宝贝说“叔叔想吃你的糖”。本来如果真的想吃,那给你了你就吃呗,这是一个明确的结果。而玩笑的结果是,“叔叔不要了,不吃了”,这会误导宝贝,也不再相信大人说的话了。久而久之,他也会觉得,自己不需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这对培养宝贝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不利,容易使他们养成出尔反尔、说谎、任性等毛病。
其次,不当的玩笑会使宝贝产生不确定的心理,又容易使宝贝产生犹豫、焦虑等心理体验。由于玩笑表现为对确定结果的否定,一旦被揭穿,会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这对于经常开玩笑的大人们不失为寻找快乐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不会说假话的宝贝来讲,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能够理解的只是一种简单的直线型因果关系,因而玩笑极易使宝贝产生不确定的感觉。反复如此,易使他们产生忧虑矛盾的心理,容易使宝贝变得没有主见。
再次,那些揭短宝贝的玩笑话,是一种让宝贝“当面出丑”的做法。这实际上是对宝贝人格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宝贝的自尊心。他们可能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自卑,畏缩不前,认为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个“坏宝贝”,并且与父母之间出现对立情绪。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为宝贝“挡逗”,父母可以做什么?
? 自己首先不当众揭短宝贝
父母自己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开宝贝玩笑,不把宝贝的糗事当众分享。让这些事情成为宝贝和父母之间的秘密。或许有些事情,在父母眼里,是宝贝可爱或有趣的行为,但广而告之的做法实际上会伤害到宝贝。
? 别人逗宝贝的当下,委婉维护宝贝
遇到亲朋好友逗宝贝,当面“指责”,会让人觉得“有伤情面”。当宝贝被逗时,可以用宝贝的口吻说道:“别吓我们,我会害怕的。”或者坚定地看着宝贝说道:“不,妈妈不会不要你的!”通常,这时知趣的人,自己就不会逗宝贝了。对不知趣的人,再翻脸也不迟。
? 私下跟宝贝进一步解释和沟通
有时候居住环境太过热闹嘈杂,会导致逗宝贝的人太多,或者频次太高。这会给宝贝带去很大困扰。父母能够站到宝贝一边去对抗玩笑话自然是好事。但有的父母过于担心那些玩笑话对宝贝的伤害。焦虑地认定自己的宝贝已然是个“受害者”。那么,父母的这份焦虑,反倒会加重宝贝的委屈。宝贝不仅要消化他人的戏谑,还要消化父母的忧虑,更难从不良影响中走出来。
其实只要父母确保是站在宝贝这一边的,外部的言语就不至于对宝贝造成太大影响。无人的时候,可以告诉宝贝,刚才某某人的某句话,是在跟你开玩笑。出于喜欢你才开的玩笑,只是方式不正确。你如果心情不好,妈妈陪着你。
?爱宝贝
这是从根上治愈宝贝的办法。比如父母要时常表达对宝贝的爱:“爸爸妈妈永远都不会离开你,会永远爱你、陪伴你!”让宝贝在心里有一个稳定的安全感。如果遇到有人再说“不要你”了,宝贝自动就会反抗,不容易陷入被逗的陷阱,甚至会反驳说道:“我妈妈永远爱我!我不喜欢你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