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种族清洗”,事后了解到,当时很多犹太人是有向德国人寻求帮助的。有的德国人拒绝了,但有些德国人却选择了帮助,把他们藏在自己家的地窖里,帮助他们躲过一场浩劫。心理学家对这些救助的英雄们进行调查,最后发现,这些英雄普遍谈到小时候父母对他们的教育,父母告诉他们:我们应该去帮助别人,伤害别人是不好的。而那些拒绝帮助的德国人,说起父母的教育,想到的多是小时候定的那些规矩:我们不能怎样,我们不应该怎样等等。
我们总把培养宝贝“有规矩”作为教育的目标,却不知,比这更重要的是丰富的价值观。价值观能由内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规矩是外在的约束,只能帮助我们培养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宝贝”。
如何向宝贝传递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呢?看似抽象,却能踏踏实实地落实在我们日常的行为中。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先做好自己,从价值观层面深刻地觉察反省自己,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宝贝的影响无可估量。有时候,磨破口舌讲的那些道理,远不如宝贝看见你买菜时主动退回多找的零钱对他触动更深。
其次,不要强硬的定规矩,而要温柔地解释为什么有这个规矩,解释的过程即价值观的传递。
比如本来不践踏草坪的宝贝在同伴的影响下开始了不恰当的举动,我们是生硬地禁止:“不能踩草坪!”,还是“怡吾声,柔吾色”地劝说道:“你这样踩小草,小草会疼的,我们不能伤害它”?
比如宝贝睡前不愿意刷牙,我们是坚决地说道:“睡前是必须要刷牙的”,还是向他耐心解释:“我害怕你不刷牙牙齿会蛀掉,健康是很重要的。”
当然,单纯的表达价值观有时无法改变宝贝的错误行为,需要我们配合更多的沟通技巧。但润物细无声,当我们多传递,宝贝就会逐渐内化。
最后,学会用价值观给宝贝的行为贴标签
当原本急躁的宝贝耐心地等你干完家务再陪伴她时,你可以鼓励她:“看到你一直在等待,妈妈觉得很开心,你这种行为就叫做耐心”,这比“刚刚你表现的真听话!”更有效。
同样,当我们否定宝贝的一些举动时,上升到价值观层面,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要教会宝贝从小追求道德的纯净度。现在的很多成人,喝了一点酒,心想自己还清醒,于是酒后驾车。做销售的年轻人过分地向客户夸大产品优势,却极少谈到风险,却还认为自己总体来说算是个正直的人。一旦没有了道德上的绝对追求,人就很容易一点点的迷失掉。
我们跟宝贝说道:“不要做一个不正直的人”,这比“你不能撒谎”更有效。
我们告诉宝贝:“不要做一个贪心的人”,这比“不要一下子拿这么多糖”更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直接说道:“你是一个不正直/贪心的宝贝”,这是在给宝贝贴标签。在宝贝自我认知初步建立的童年,这样的标签对宝贝的成长不利。而对宝贝的行为贴标签,是对事不对人的。
宝贝的很多不良行为都是有其背后的原因的,在我们否定他的行为的同时,更多地要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宝贝。
当这些价值观深入宝贝的内心,宝贝便有了内在驱动力。他会自发自愿地依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决定所作所为,而不是靠着家长的奖惩来权衡,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地调整自己的做法。这样的宝贝长大后,不会被社会的利益所牵引,不会盲从于自己不认同的价值观,由此便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