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词义变化大的汉字,“的”应该算一个了。在古代,“的”字表示“鲜明”之义。宋玉的《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句子,意思是说,仙女唇部熠熠生辉。
不过,如今的“的”早已没有了美唇之感,它集“d”“d”“de”三种读音于一身,每个读音都有不同的含义。
d
先说“目的”的“的(d)”。
据说,它源自隋唐时期的一个故事。北周旧臣窦毅的女儿不仅姿色出众,而且仗义执言,对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后把高官都赶下台的做法极为不满,常有激烈言词。窦毅给她出榜招婿,百思特网条件是不仅有文才,还要有武功,谁想娶才貌双全的女儿为妻,必须射中画于屏风上的孔雀的两只眼睛。满城公子王孙前来射箭,都没有射中,后来李渊来到窦府,拉弓射箭,两发皆中,屏风上的孔雀左右两眼顿时露出两个窟窿。“目的”一词正是源于孔雀眼睛(目)之靶(的)。
d
再说“的确”的“的(d)”。
的确是真实、确实、实在之意。司马光《申明役法札子》中说:“若旧法人数有于今日不可行者,即是妨碍,合申乞改更。人数或太多,或太少,惟本州县知得的确。”
de
最后说说虚词“的(de)”的用法。
虚词“的”并非可有可无,尽管有时它可以省略,如“他的妈妈”可以说成“他妈妈”,“我们的城市”可以说成“我们城市”等。很多时候它是不能省略的,如“开车的”不能说成“开车”,“吃饭的”不能说成“吃饭”,“玩耍的”不能说成“玩耍”,不然容易引起歧义。
别走,还没说完
我们现在把乘坐出租车称为“打的(d)”,是从粤语“的士”转化而来的。善于引申的人们不但把计程车称为“的士”,还把可以出租的车都称为“的”了。面包车是“面的”,摩托车是“摩的”,就连开“的士”的司机,也成了“的哥”“的姐”。这些说法不但约定俗成,还有扩大蔓延之势。
(本文刊发于二零一九年三月二七日《语言文字报》,原题为《“的”字之义变化大》)
作者:刘绍义
安徽省阜阳市自由撰稿人
来源:《语言文字报》
孙 倩
李运富先生曾指出汉字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汉字的形体和结构,更要汉字与所记录音义之间的关系,梳理同词使用的不同字形、同字所记录的不同职能。①中国传统训诂学对汉字的记录职能其实是有的,但往往是局限于具体语境的、零散的,以解经、释读疑难词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汉字记录职能缺少总账式梳理,因此对记录职能的演变、对汉字如何真实记录汉语以及对汉字记录汉语过程中所呈现规律的揭示都很不够。②本文尝试以“的”字作为立足点,梳理“的”字记录职能的历时演变,并对相关问题试作探析。
“的”字不见于汉代以前的出土文献中,早期传世文献用例也不多,汉以后其引申义和假借义增多,职能慢慢扩展,直至宋代以后“的”字取代“底”记录助词{的},且助词用法逐渐成为常用用法,使得本义及其引申义除了仿古用法和固定语词中不再使用。现代以来有些音译词借用“的”记录其中一个音节。因而“的”字实际上经历了职能扩展与缩减进而再扩展的过程。
一、“的”的原始字形和本用职能③
“的”字初文当作从日的“旳”字,《说文》篆形作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