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文章(精选二四篇)
孤独是注定的
文/单眼皮小姐姐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里有一个叫盖娅的世界,这个世界共享一个整体意识,所有的花草树木,鸟鱼虫兽,以及人类,甚至石头、土壤等等这个星球的一切都能够感受彼此的感受,每个人都拥有盖娅世界的全部知识和见闻。小伙子崔维兹偶然闯入了这个世界,一方面被这种整个星球是个大生命的景象震撼,一边呢又害怕在这个世界里失去独立的自我。这种情绪在他与宝绮思的对话中十分明显。
宝绮思:“…在盖娅上,随时都可能有数千人在享受*,有数百万人在吃喝玩乐,这些活动合成一片愉悦的氛围,盖娅每一部分都能感同身受。而较低等的动物,以及植物和矿物,同样能产生一些比较轻度的欢乐,这些情绪也会加入整体的喜悦意识。盖娅所有的部分总是能分享这个意识,这样的经验在其他世界是感受不到的。”
“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喜悦,”崔维兹说,“如果我们愿意,也能以某种形式和他人分享;如果不愿意,则大可独自品尝。”
“如果你能感受到我们的喜悦,你将明白在这方面,你们孤立体有多么贫乏。”
这是科幻小说中虚构出来的一个世界,但也让我这个读者不小心反观了一下自己,还有我们。我们普通的地球人类很有意思,一个个封闭独立的小小身体,还时时要进行理解与被理解的活动。说封闭是因为我们只能在“愿意”的时候“以某种形式”去表达,并且也只能看到别人“以某种形式”愿意和我们“分享”的东西。
那么以什么形式呢?对一般人来讲也无非就是语言、文字、肢体语言、音乐、绘画这些。哪个是你最擅长的?擅长到能顺畅表达你自身的多少东西?李宗盛唱道,言语从来没能将我的情意表达千万分之一。而我能表达出来的只是我思维中的冰山一角,再传达给你,你用你的知识经验接收到的就不知还剩多少了。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都是基于她/他愿意分享给我们、能够表达给我们、我们能接收到的那些信息。所以不存在一个个体完全了解另一个个体,但是我会在与你的交往中不断记忆整理与你有关的一切,积累关于你的经验,期待着这样就能更靠近你一点点。
个人的孤独是注定的,不必执念,对他人有个大概理解,得到亲近的人一点认同,能够这样相互取暖,就足以欢欣雀跃了。
建筑的魅力
文/龚泽瑞
作为一个建筑迷,我总会去关注最新建成的建筑,去捕捉那些惊艳的现代建筑设计。去年夏天,澳门摩帕斯酒店建成,那是已故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作品。
几乎一夜之间,我对扎哈的建筑作品迸发出一种非凡的狂热。真是“相见恨晚”!我开始如饥似渴地查阅其作品相关资料。从德国维特拉消防站到北京银河SOHO建筑,我痴迷于她笔下勾勒出的梦幻曲线,那些海蓝色整面整面的玻璃幕墙,钛白边框之间优雅的组合,这些无一不震撼着我的心。一个人享受着建筑大师带给我的饕餮盛宴,关掉电脑的那一刻,我总觉得缺点什么——这么美的建筑,这么迷人的扎式曲线,却只能一个人默默欣赏,颇有一种高山流水却知音难觅的空虚之感。
一个人倘若收获了喜悦与新知,不与他人分享,快乐散去只留下空虚。独享,这还不够。
我有种想把扎哈大师及其作品介绍给大家的冲动,我希望能有更多人领略扎式线条的优雅。于是,我把它带到了志愿者活动中。为了向听讲的小朋友更好地呈现大师作品,我开始收集和整理讲座资料。从建筑作品设计图纸到灵感创意,从建筑术语概念到设计手法,我不放过任何一点;在百度、在扎哈事务所官网,我一次次地输入词条,从任何能想到的信息渠道去摘章整理。但是,我发现光有概念性的东西还不够,怎样才能提升讲座趣味性呢?于是我几易讲稿,力求让语言美和建筑美融为一体,还要通俗易懂。
准备工作很繁琐,但我并不感到乏味,我不仅对扎哈大师及其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更加期待分享的那一刻。千盼万盼,这一天终于来了。投影仪白光照在蓝色志愿者
服上,讲台上的我侃侃而谈。一页页翻去,我带着大家穿过空间隧道,去抚摸扎哈在建筑上勾勒出的完美曲线。小朋友们听得入了迷,我从这些小脸上看到了赞叹与憧憬。通过志愿者服务平台,我有幸把对建筑的热爱和理解分享给了更多人。小溪水虽不多,却能供给路人甘甜与清凉,带来喜悦与满足。独享,这还不够,把自己所学所感分享给更多人,带给自己的必将是对其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甜美的回忆。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