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的文章(精选二二篇)
康熙来了,一次别离
文/多米诺
当“康熙”宣布要结束一二年的录影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这节目陪伴了我这么久。“康熙”像每天都会见到的一个人,你不会发现他眼角新添了鱼尾纹,就算某天看到,也会觉得这是早已存在的事。
今天看完“康熙”的最后一集,心里空落落的。知道会有很多人写“祭文”,我也无法免俗。写几行字,做点心理安慰。
我已不是个追星的小孩子,与康熙道别,不是像孩子们挥泪送别某个韩国欧巴去当兵那么情不自禁、泪如雨下。当然,我的确在看最近的回顾节目时流下过泪水。
看康熙回顾,才发现康熙原来一直陪伴着我,那些经典的桥段、搞笑的情节都还历历在目。当时一定是笑的前仰后合。现在看来,还是发笑,但会带着遗憾,以后的日子里,未必能在看到这些。
笑也好,泪也好,这好像不是面对一个节目的态度,像是面对一个朋友。
所以,与康熙的道别,也唤起我一些“道别”的回忆。
大学快要毕业那会儿,好朋友要出国,那时候的我很傻,总感觉不就是出个国吗,同在一个城市也不一定天天见的到,还这么安慰朋友。我想,那个时刻,我的朋友一定觉得我是个傻小孩儿,他要出国了,他一定比我想的清楚,这一别,相见就不知何年何月了。后来,他举家移民新西兰,一零多年了。我们的联络,只是靠网络。
现在想来,我对他出国前的送别,是一次真正的别离。别离后的事,我们都无法预见。再深的友情,也从别离开始,戛然而止。好在是互联网的年代,联络不是很难的事,但同样是不见,那个在同一个城市的不见和那个漂洋过海的不见,还是完全不同。
如果这次别离发生在现在,我一定会哭的很伤心。
与康熙说再见的不舍,还来自于空落。
我真的是一个很重视“陪伴”的人。
康熙未必集集好看,但午休时间,带上耳机,来一集康熙,已成为习惯,工作餐也是有人陪。就算是某天要看跑男,也会安排在其他时段里,午餐配康熙,已多年未变。
在我的学生时代,有一档广播节目,也陪伴我多年。每天晚自习结束后,大家都加快回家的速度,是为了追着去看一集《创世纪》,而我则是急着回家打开广播收听节目,后来有了随身听,更是不想错过任何一期节目。现在回想起来,那也是一段美妙的日子。
后来,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辞职去了北京,节目也就停了,那是的感觉,也是“一次别离”。再也听不到了,心里空落落的。后来这位主持人出书,好友买来送我签名版,在家一气读完,伴随着傻笑和泪水,就像今时今日收看康熙的回顾节目一样。
这些都是陪伴自己走过的声音与图像,这些对于我来说,已不再是简单的好节目,而是记忆的载体。
看康永在节目的最后,演播室即将关灯时所说的话:
谢谢大家 十二年来陪伴我们徐熙娣跟我即使有机会再开始任何节目 它也不可能是康熙来了 因为这个节目是在一个最独特的时刻 大家开始跨越了从电视机上面收看节目 而从各种管道收看节目 这样的时代已经发生很久了所以下一个改变的收视习惯会是什么 我们根本无从知道 而康熙来了靠着这样的收视习惯的成全 我们才得到了这么多我们料想不到的观众 而你们用十二年的时间陪伴我们 这件事情也不会再发生了所以这节目是大家跟我们一起拥有的 而不是熙娣跟我所创造出来的 谢谢你们陪我们度过 我们现在要把摄影棚的灯关掉了了
就是这样啊!就算再有新节目,那也不再是《康熙来了》。就算好友从新西兰回来,我们也已经长大。就算还能听到那档广播节目,我也回不去那学生时代。
别离是一首婉约的词
文/菽篱
华园。
东湖。
石凳。
老树。
落叶。
女孩坐在树下,石凳上,抬着头,看一缕缕金黄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温柔而怜爱地抚摸至脸上、身上、手上。卵石的地上满是斑斑点点,像扑闪扑闪的金蝶,又或者,顽皮的萤火虫,飞呀飞呀飞,舍不得停歇。
她手上摊开着一本书,线装的《中华月韵》,中秋时朋友送的。抑或是树影,抑或是落暮,此刻的太阳懒洋洋地兀自柔情似水,丝毫没了以往的浮躁、热辣、刺目,正好,如了月般,衬了书了。我姑且把太阳当月欣赏吧,女孩思忖着,边微笑看着天边的云彩一点点渲染了日的轮廓,浸染,浸染,让它慢慢消沉,再消沉……天于是渐渐昏暗了,女孩的脸也渐渐静穆得近乎忧伤了,是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为美,所以短暂吗?还是因为短暂,所以觉得美?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