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零年代的家乡,元宵节刚过几天,节气就下起了雨,还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社员们要忙起来了。
雨一过,虽然北运河两岸春寒料峭,但生产队已经进入了备耕的关键季节amp; mdashamp; mdash第一项任务是把农家肥送到地里。农业谚语说amp; 作物中的一朵花完全取决于脂肪amp; 生产队穷,买不起化肥,农家肥必不可少。
生产队农场前的空地上有一个小山一样的粪堆,是队里几个月积攒的各种粪:生产队大牲畜的粪,生产队猪圈里的粪,各家各户交上来换工分的粪。
村里农户院子的拐角上有个猪圈。又深又大的粪池,既是猪拉屎的厕所,也是堆肥的地方。扫地、院子里的垃圾,灶膛里的草木灰,洗锅洗碗的脏水,柴火的碎屑,甚至随便带的两筐土,都可以倒进猪圈里做粪的原料amp; mdashamp; mdash但是最好的粪肥材料是各种动物的排泄物。家里的猪粪和鸡舍的鸡粪产量有限,不够用,需要收集粪便。
在农村地区,收集粪便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活动,成人和儿童都参与其中。集粪器是柳条筐和巴掌大小的长粪叉。熟练的挑粪工,看到地上的粪后,不要把背筐扛在肩上,用左手护住筐,右手握住粪叉的柄端,微微下蹲不弯腰,用右手轻轻戳粪叉下的粪,用右臂稍微灵巧地捡起粪叉,然后把粪叉上的粪轻轻扔进背筐。整套动作轻松流畅,效率极高。
四叔是村里公认的收粪能手,不仅技术好,而且有绝活amp; mdashamp; mdash他知道去哪里捡更多的粪便。大部分粪便是在冬天的清晨收集的,越早越好。打谷场旁边的玉米芯皮堆里会有一些小玉米,从猪圈里跑出来的猪经常在玉米芯皮堆里拱来拱去,那里的猪屎比较多。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狗,乡村的夜晚是狗的天堂。他们喜欢晚上聚集在柴火堆周围玩耍。每天早上柴火堆旁边都会留下一堆堆的屎。人们在村庄附近的大道上来来往往。马车、牛车、驴车是当时农村的主要交通工具,早上在大道上捡大牲畜的粪便最容易。
此外,四叔还有更多秘技。那一年,生产队的骡马生病后就不能干活了。每天天不亮,饲养员就会带着它们在村外的大道上散步,这样可以缓解它们的疲劳,减轻它们的病痛。一路上骡马都能拉屎,骡马泡屎能装半筐,比捡猪屎和屎效率高多了。四叔喜欢每晚去饲养员那里抽烟聊天,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为饲养员定下了第二天遛骡马的路线。四叔每年给生产队交的粪最多,换来的工分也最多。他总是说,没有粪臭,没有菜香!
正月初一,队长安排队员用三齿耙子把粪堆上的粪耙松,然后堆成宽两米、高半米多的肥垄。风吹了几天,还没干,就送到地里了。
送化肥又脏又累。一般由一辆马车和三个成员组成,一个是车夫,一个是随从。司机负责装卸车,司机高兴时帮一把,不高兴时才开车。为了装更多的农家肥,马车上已经扎上了竹笆,装车时,粪肥不扎尖是停不下来的。肥料送到地里,就要卸下来。按照一定的排距,大概是一个立方堆。这时候司机只是专心开车,停车卸货都是他说了算。马车一停,随从立即挥舞着一把大扁铲,迅速卸下肥料amp; mdashamp; mdash这时候不仅要忍受肥肉的味道,一阵风还会把微小的粪粉吹到脖子、头发、脸上。庄稼人早就习惯了,不把它当回事。一天下来,早春的田野里,一排排像大玉米穗一样的肥堆。在庄稼人眼里,这些肥堆就是金黄的玉米,圆润的黄豆,白得耀眼的棉花。
雨,雨,雨节过后,春雨随时会飘在空中。虽然贵如油,但不仅会降低农场门前粪堆上农家肥的肥力,还会让橡胶地几天都进不了车厢。那不仅会耽误化肥的运送,还会耽误春天的播种。于是,发胖的成员们开始了一场劳动竞赛。朵拉快跑。不用多说,如何利用午餐时间往往是制胜的法宝。有些成员不停止amp; mdashamp; mdash成员轮流吃午饭,车厢不休息。有成员在增肥的路上解决了自己的午饭,还开玩笑说吃不干净没病。
在这一点上,四叔显示出了他非凡的能力。他的团队回家吃午饭,骡马也午休,工作总是不慌不忙。能发化肥的工作之后,四叔组发的化肥最多。四叔的秘诀是,每天下午送最后一趟肥料的时候,趁着天还黑,他就用白棍皮在地里做记号;等团里三个人都安安静静地吃完饭,他利用和饲养员的关系,悄悄把喂了草料的马拿出来,套上车,装上肥料,到了地里,就借着朦胧的月光,把肥料卸在每个白棍皮旁边。
农家肥全部按时送到田里后,大家都放心了。此时春雨又大又长,庄稼人可以睡个踏实觉了。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