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是个以打鱼为生的渔民。五零年代初,村里组织了渔业合作社,老郑一家上岸定居,成了我们的邻居。他们还是钓鱼,所以我和邻居都叫他郑宇文。
郑宇文的打捞工具是自制的,是竹制结构。渔网是边长三四米的正方形。网的四个角系在一根弯曲的十字形竹竿上,中间落下一个重物,使其沉入水底。几根长竹笋呈三角形固定在支架上,顶端连接十字形竹竿和渔网。站在江边,利用杠杆原理撬动末端,使网进入水底或离开水面。网里的鱼是郑渔夫的收获。我上小学是在五零年代,放学后经常顺道去看郑宇文钓鱼。渔民郑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渔民。他把木筏架在石桥的南边。大运河自北向南通过郑萍大桥进入镇江市。过了石浮桥,运河改由西向东流,水中的鱼因为河水方向的改变而游走。所以把他的木筏架在运河的转弯处,很容易就能捉到鱼。
拉线钓鱼实际上是amp; 等待鱼amp; 长江涨潮,河水不断流入运河,长江退潮,河水不断回流长江。这是钓鱼的两个好时机。郑裕文很有经验,amp; 我可以通过观察水流来判断是否有鱼。有鱼我就下网,鱼进网我就拉网amp; 。每年春天都是郑宇文最忙也最有收获的时候。到了冬天,鱼就少了,所以郑渔民只好amp;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amp; 时不时用网去钓鱼。钓鱼的时候,大鱼小鱼都一起拉进网里。郑宇文只想要大鱼,又把小鱼放进河里。amp; 钓鱼永远不要灭绝amp; 郑宇文坚持钓鱼的潜规则。
一九五七年春末夏初的一个傍晚,一群小学生正在郑宇文的板凳附近玩耍。突然,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不小心掉进了河里。他在水中挣扎,尖叫着,让学生们惊慌失措。郑渔夫见状,果断跳入河中,救了孩子一命。事后,孩子的父母想奖励郑渔夫,但郑渔夫婉拒了,amp; 生活不富裕,举手之劳不花钱amp; 。同年秋末冬初,拆除城中石浮桥,修建京口门。从那以后,市内的运河就停水了,河里的鱼也日渐减少。郑渔夫曾经到长江等地打鱼,效果不好,只好边打杂边捕鱼,维持生计。
一九六七年,郑宇文的儿子中学毕业后就下乡了。因为郑玉文没有工作,家里人响应号召,把他放在墙上继续打鱼,一边从事农业生产。我妈妈有眼疾。白内障手术后,医生建议鲫鱼汤对她的视力有好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死鱼靠票计划供应,活鱼是奢侈品。我想到了郑裕文,于是沿着运河的谏壁段寻找。在新丰镇不远处,我看到了郑裕文高耸的木筏,说明了我的来意。郑裕文以公道的价格卖给我活鲫鱼。鲜美的鱼汤滋养了妈妈的身体,也温暖了我的心。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郑宇文的儿子考上了大学。郑宇文加倍打鱼,供儿子上学。儿子毕业后体面工作,很孝顺地支持郑玉文,把他从农村搬回了城里。
二零一七年去南京,顺便拜访了郑裕文。今年初秋,郑宇文在镇江走亲访友,我们专程相约,追忆往事。郑宇文不胖不瘦,身体强壮,精神硬朗。我真诚地希望他能健康长寿。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