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 《攻谋第三》
二.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三.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 《孙子兵法》
四.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 《虚实篇》
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六.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武
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八.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彼:敌军情况。己:我军情况。殆:危险,引申为失败。这两句大意是:既了解敌人的长处和短处,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能百战百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条闻名中外的战争原则。它科学地阐述了临战时必须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有把握便打,没有把握不打,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最恰当的时机去攻击敌人。因此,自然每战必胜。它表现了孙武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这一原则还远远超出战争范围,适用于其他一切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了解主客观两方面的情况,忌带主观片面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把事情办好。 《孙子兵法・谋攻篇》
一零.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
一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计篇》。兵:用兵,战争。察:慎重考虑。这几句大意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不慎重对待。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所著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这几句概述了孙子对战争的态度。《左传》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成公十三年,孙子不仅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而且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多少人的生死的大问题,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因而必须慎重对待,不可轻易发动战争,也不可对战争掉以轻心。可以此二句对战争的态度。 《孙子兵法・计篇》
一二.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一三.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地形篇》。这几句大意是:对待士卒像婴儿,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跳急流深谷;对待士卒像爱子,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战场赴死。“用兵之道,抚士贵诚”(见《资治通鉴・唐纪》。只有真正关心爱抚士卒,才能使之与自己赴汤蹈火。常言说“打虎全凭亲兄弟,上阵还靠父子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此几句说明将帅关心士卒部下,他们就会在沙场上奋力死战。能否做到爱兵如子,可作为择将的标准之一。 《孙子兵法・地形篇》
一四.勇将就像树根,从那里作为枝生出勇敢的士兵。——锡德尼
一五.当我们观察商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商人们使用器具去卖他们的货物。比如果实和花,果实要比鲜花要少。因为商人的教授和学问都只注重鲜艳的色彩和炫耀自己的手段,尽全力去催促花尽快开放,他们关心利润。有人说“不成熟的策略乃是顿挫之源,”是的很有道理。 “谁能阻止少年武士赴死,他们听不到,斗士的剑一挥出,必会听到战败者的哀嚎。” 习我剑法者的要求:一,邪恶之心不可有。二,务必锻其身,尽展能力。三,务必戒除修练之障碍。四,务必体认千行百业之要谛。五,务必认清物事之得失。六,务必具有眼力鉴别力。七,务必敏察防范视界外之敌人。八,莫做无谓无用之事。 向死而生,百折不屈,这常常称为武士的精神。( 就象士兵一样,木匠会磨砺他自己的工具。他将工具放在他的工具箱中,在工头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他用斧子制作柱子和房梁,用刨子去制作地板和书架,对雕透细工精雕细琢,尽他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去完成工作。这就是木匠的艺术。 工头应该经常深入到工人们之中,不提出无稽的要求。他应该了解他们中的道德准则和精神,在适当的时候鼓励他们。这和兵法的原则是一样的。 世间有无数种道。释道中有救赎之道;儒道中有学习之道;医者之道徘人之道茶道弓术之道等无数才艺技巧。每一个人都挑选自己喜好的方面而行之。 剑术要点就是打倒敌人而已,没有必要特别解说。
一/二 一 二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