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再如:《长城》第二一题第一问,“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只要能根据第二-七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就能抓住第三、五、七段“所以我说”后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观点、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再以上述两题第二问为例.《创造宣言》第二一题第二问要求回答“作者批评错误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一二个字)”.原文的结论在第一一自然段,有二一个字,这就要压缩主干,抽取要点,概括复述:“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二. 创造宣言里东山樵夫的读后感在现代文阅读中,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要想准确理解文章,还需精读细读,具有领悟语言的能力.这里说的是一种感悟能力,是在瞬间抓住重要信息的近乎“本能”的发现力.这实际上是在一瞬间把情感、经验、知识等在理智的统帅下全部动员起来的能力.这种感悟力、发现力应注意以下几项.
一.对“指示语”的敏感.
语言交际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许多语境特征,如交际人之间的人称关系、社会关系、上下文的照应、联系,都会在话语得到反映.这“反映”的语言成分就是“指示语”.敏锐地把握“指示语”及其变化,是准确迅速地理解文意的重要条件.指代性词语在文章中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也极为广泛,所以首先要明确是“近指”、“远指”抑或“不定指”;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概括;最后将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如一九九四年全国题第二三题,问: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A.四角龙的头骨 B.头角上的骨架 C.被越的颞孔 D.穿 越颞孔的肌肉.看原文“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更为重要”是什么?是咀嚼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在位于头角上的骨架上,带点的字正是“其”的指代之意,故选B项.
二.对“关键句”的敏感
文章中常有集中而鲜明地表达主要信息和作者意图、思路的句子,把握住这样的句子,无论是对宏观还是对微观,都是重要的.主要有:(一)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用.(二)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同等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中抓住中心句.(三)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四)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五)警句��语段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六)感情句��语段中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七)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八)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格.(九)结尾句��语段中的结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抓住这些语句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如一九九九年全国题陶行知的《创造宣言(节录)》中这样的句子特别多.如每一段的首句几乎都是中心句,如果抓住了这些句子,理解问题便迎刃而解.
三.对“情调语”的敏感
一般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一种感情基调,而这基调总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词语显现出来.如一九九一年《世间最美的坟墓》中的一段为例:“风儿在俯临这无名者坟墓的树木之间飒飒的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说“风儿”就有“轻柔”之感.“飒飒响着”,我们从“动”中感到的是“静”.“和暖”、“温柔”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情调色彩.“嬉戏”更是生命力的外观.这样,就构成了总的“情感基调”:静穆中又有生气,朴素中不乏温暖.
一/二 一 二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