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必须知道的小技巧
导语:辛苦这么多年,别最后栽在志愿填报上。可能很多人都不在意志愿的填报,其实志愿的填报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你大学你四年学的专业,以后的就业!
二零二零年高考的马上就要来临了,志愿填报的大幕业也会随着拉开。“七分考,三分报”。志愿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成绩代表着门槛和高度,志愿则意味着方向和定位。
有趣的是,我们平时使出十分的力气在考试上,却吝啬于匀出一些时间研究志愿。以至于对如何走好最后一段路程,多数家长及考生的心里是没底的。一般状态是“等分数出来再说”,结果是高考分数出来了,手忙脚乱开始了,发现事情根本不是像想中那般简单。在短短的时间内打一场大战役,不是跟风就是容易被他人意见左右。
填报志愿绝非仅仅是分数那么简单,它是现实和理想的博弈,是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综合权量。考生至少未来的十年时间会受制于这张表格。
如何在短时间内规划职业生涯,把握好方向,将考分利益最大化。我谈谈看法,供大家参考。一般来说,大部分考生都会在地域、城市和专业三者间纠结。
一、如何定位地域?
地域很重要!很重要!我把它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它对一个人的影响不亚于甚至要超过你所在的大学。你在这所大学里读书,同时你也是在这个城市里读书,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实践,更可能的是在城市里寻找就业机会。
城市一定要选好。一般来说,我们把城市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超一流大都市。第二类是南京、天津、武汉、杭州、成都、西安等中心区域的省会城市。第三类是福州、郑州、西宁、南宁、兰州等非中心区域的省会城市。第四类是青岛、宁波、大连、苏州、厦门等副省级城市。它们之间的差距很大,超级大城市和中心区域的省会城市之间的差距直如清华北大和“九八五”“二一一”大学之间的差距,第二类和第三类城市的差距相当于名牌大学跟普通本科院校之间的距离,但是副省级的很多城市还是相当不错,甚至会超过当地的省会城市,比如大连、苏州、厦门等,苏州的经济总量还要超过南京。城市还有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分,总体来说,东部要优于中西部。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在大学里完成,而观念、眼界和思维要靠所在的城市来提升。拿我自己来说,我在上海念大学,我在念大学之前是一个走不出户的土包子,大二时跟同学一道从上海去杭州,想见识一下慕名已久的人间天堂。收获的是什么?失望!当然是失望!不是杭州不好,而是它比较的对象是大上海,无论在气度、体量还是在氛围上它们都不是一个等级。在上海就是上海的视野,在杭州就是杭州的视野。大城市所拓展的视野和带来的优越感,会跟随一辈子。我虽然很没出息地回到了小地方,但这段经历是终身财富。
区域的重要性还意味着它是你今后就业安家的地方。你不妨去查查,青岛的学生有几成留在了青岛,成都的学生有几成留在了成都,杭州的学生基本上都喜欢杭州,上海的学生大部分都不愿意离开上海, 北京的学生要饭也要赖在北京。你在哪个城市读书,意味着你很大可能性在这个城市工作,因为你已适应它,熟悉它,并对它有了感情。
所以能去北上广深的就去北上广深,去不了,最大可能地选择中心区域的省会城市,有时适当地牺牲一下学校的档次也是必要的。比如,为了进上海,不妨选择次一些的二一一学校,从长远看,它不会让你吃亏。
也可以换个角度讲,假如你有明确的工作方向,不妨直接选择那个城市的学校。打个比方,你今后打算在杭州工作,那么择校首要目标锁定杭州。这意味着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就业时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就杭州来说,除了浙大,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都是不错的院校,虽说是双非学校,但办学实力不逊于一些“二一一”大学。杭州也偏爱本地学生,毕业生们在杭州的就业情况相当不错。
我鼓励学生不论成绩好差,都去大城市走一遭。高分生该是如此,对于分数不高的学生,哪怕今后要转回当地,也应该出去,人生出去深度体验的机会不多,何不趁此时机?学到的东西不会少。
一/二 一 二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