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其二】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其三】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暂无内容
七哀诗:汉乐府中不见此题,可能为王仲宣自创。七哀,表示哀思之多。六臣(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吕向)注《文选》吕尚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都城。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初平元年(190年)春,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 无象:混乱得不成样子。象,法度。 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初平三年(192年)五月,李、郭等人合围长安,六月入城,烧杀掳掠,城中死者万馀人。 遘(gòu)患:作乱。遘,通“构”,构成。 中国:京师。帝王所都为中,故古称京师为中国,这里指长安。 委身:一作“远身”。 荆蛮: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荆州在南方,故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景升曾受学王仲宣祖父畅,与王氏是世交,所以仲宣去投奔他。 追攀:攀车相送。依依不捨的情状。 蔽:遮蔽,遮盖。 弃:丢弃。 顾:回头看。 号泣声:指弃儿的啼哭声。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句:此句是“饥妇人”的话,意思是:连自己也不知身死何处,又怎能两相保全呢?完,全,保全。 驱马弃之去:指诗人自己,因不忍看此惨象,连忙策马走开。 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之一,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连同其后的汉景帝时期被史家称为“文景之治”。所以王仲宣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岸:高原,文帝陵因山起陵,建于原上。 悟:领悟。《下泉》,《诗经》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 喟(kuì):叹息。 滞淫:长久停留。 方舟溯(sù)大江:方舟,方形的小船;溯,逆流而上。 岩阿(ē):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阿,山丘。 增重阴:更黑暗。 裳袂:下衣裙和上衣袖子。袂,袖子。 摄:整理。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拣丝为弦,故称。 羁旅:被羁绊而旅居在外,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 壮:盛,指忧思深重。 难任:难以承受。 更(gēng):经历。 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当迟:胆敢迟缓。 亭燧(suì):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行者:逃难的人。 反:同“返”,返回。 乐土:安乐的地方。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兹:此,这里。 蓼(liǎo)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 谘:同“咨”,征询、商议。
《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仲宣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其一】 都城长安混乱无序,如狼似虎的董卓构成了这场祸乱。 离开了居住多年的中原地带,托身来到南方的荆州避难。 亲戚对我表示悲伤,朋友攀着我的车辕告别。 出门映人眼帘的,是白骨累累的大平原。 路边有一个饥肠漉漉的妇女,正把亲生的婴儿放进草丛中丢弃。 她虽然回头听到了婴儿的号哭,但还是挥泪毅然离去。 「我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死,我母子两人都保全怎么可能呢!」 我赶紧策马离开此地,不忍心再听到饥妇的哭诉。 向南边走过汉文帝的陵墓,回头眺望混乱中的长安城。 这时候我纔理解了写《下泉》诗的作者的心情,想到这里不由自主地叹息起来。 【其二】 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山坡上映着太阳的馀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其三】 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冰雪象刀一样割裂皮肤,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 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 这就象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请不要与我们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清·何义门《义门读书记·巻四十六》:“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驱马弃之去”六句,欲弃去而复顾念京师,然安得明王贤伯一拯此患乎。 清代方仪卫《昭昧詹言·巻二》:仲宣《七哀》,首篇起六句,点题交待耳,而叙事髙迈,沈雄阔大,气象体势,骞举清恻。“出门”以下,又以中道所见言之,情词酸楚,直书所见,至不忍闻,《小雅》伤乱,同此惨酷。“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 清·吴冉渠《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九)》:“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 清·沈归愚《古诗源·卷五》:《七哀诗》,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