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浯溪读碑图 - 明,董其昌

漫郎左氏癖,鲁国羲之鬼。
千载远擅场,同时恰对垒。
有唐九庙随秋烟,一片中兴石不毁。
几回吹律寒谷春,几度看碑陈迹新。
辽鹤归来认城郭,杜鹃声里含君臣。
折钗黄绢森光怪,旧国山河余气概。
当年富贵腹剑多,异代风流掾笔在。
书生何负于国哉,元祐之籍何当来?
子瞻吃饱惠州饭,涪翁夜上浯溪台。
扶藜扫石溪声咽,不禁技痒还题碣。
清时有味是无能,但漱湘流莫饶舌。
这是一首深具感情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艺术的深深敬仰和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对时事的不满和无奈。 首句“漫郎左氏癖,鲁国羲之鬼”,以历史名人左丘明和王羲之起兴,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名人的敬仰。“千载远擅场,同时恰对垒”,诗人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有唐九庙随秋烟,一片中兴石不毁”,借唐朝的九庙和中兴石碑,表达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坚韧。 “几回吹律寒谷春,几度看碑陈迹新”,诗人借用典故,表达了历史的循环和文化的更新。“辽鹤归来认城郭,杜鹃声里含君臣”,以辽鹤和杜鹃鸟为喻,形象地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君臣之间的复杂情感。 “折钗黄绢森光怪,旧国山河余气概”,通过描绘历史文物,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当年富贵腹剑多,异代风流掾笔在”,则以历史人物的命运,揭示了权力斗争和文化传承的复杂关系。 “书生何负于国哉,元祐之籍何当来”,诗人以书生的口吻,表达了对时代的不满和对元祐时期的向往。“子瞻吃饱惠州饭,涪翁夜上浯溪台”,借用苏轼和黄庭坚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文人命运的感慨。 最后的“扶藜扫石溪声咽,不禁技痒还题碣。清时有味是无能,但漱湘流莫饶舌”,则以扫石题诗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清静时代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充满了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敬仰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