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末亭 - 明,郭昭

亭子山之上,登之复隐山。
每过深树下,常见一僧还。
醉怯春风丽,游同夜月闲。
可怜荒冢竹,碧血总成班。
《亭子山之上,登之复隐山。每过深树下,常见一僧还。》这首诗以诗人的视角描绘了亭子山之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首句“亭子山之上,登之复隐山”,诗人登上亭子山,但见山景幽深,令人流连忘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留恋。 “每过深树下,常见一僧还”一句,描绘了诗人经常经过深邃的树林,遇见一僧人的情景。这不仅描绘了诗人游山的经历,也暗示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认同,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醉怯春风丽,游同夜月闲”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诗人因醉意而感到害怕,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敏感和细腻;而在夜晚的月色下,诗人则感到游山玩水如同闲庭信步,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淡泊和超脱。 最后“可怜荒冢竹,碧血总成班”两句,诗人以悲凉的笔调描绘了荒冢上的竹子,以及古人鲜血凝成的墓碑。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古人壮志未酬的哀思,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以诗人的视角描绘了亭子山之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细腻,以及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读来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