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乘航 -
宋,吴仙湖
渔火穿蓬罅,僧钟到梦边。
水乡多得月,野境远连天。
败苇流萤集,荒林宿鸟喧。
舟人苦无夜,未晓起炊烟。
这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描绘了一幅水乡夜景,表现了作者宁静致远的心境和归隐山林的想法。下面,我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首联“渔火穿蓬罅,僧钟到梦边”,通过“渔火”和“蓬罅”这两个意象,描绘出夜晚水乡的宁静与神秘。渔火,通常指渔船上的灯火,暗示着夜晚的宁静和孤独。而“穿蓬罅”则进一步描绘了渔火的动态,仿佛是渔火在穿过蓬草的缝隙,营造出一种生动而富有动态的画面。而“僧钟到梦边”则通过僧钟的声音来打破夜晚的寂静,将人们带入一个充满神秘的世界。
颔联“水乡多得月,野境远连天”,这两句诗通过“水乡多得月”和“野境远连天”两个意象,进一步描绘了水乡夜景的美丽和广阔。水乡多得月,月亮在水乡的田野和河面上洒下银色的光芒,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而野境远连天则描绘了野外与天空的连绵不断,给人一种广阔无垠的感觉。
颈联“败苇流萤集,荒林宿鸟喧”,这两句诗通过“败苇”、“流萤”、“荒林”、“宿鸟”等意象,描绘了夜晚水乡的荒凉和生机。败苇流萤集,描绘了荒野中的败苇和飞舞的萤火虫,给人一种荒凉而又生机勃勃的感觉。荒林宿鸟喧,则描绘了夜晚树林中栖息的鸟儿喧闹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尾联“舟人苦无夜,未晓起炊烟”,这两句诗点明了作者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和对渔人生活的理解。舟人苦无夜,描绘了渔人夜晚生活的艰辛和辛苦。由于夜晚的漫长和黑暗,渔人常常无法入睡,只能在黎明前起床做饭,以维持生计。这种艰辛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作者对渔人生活的理解和同情。未晓起炊烟则通过炊烟的升起暗示了黎明的到来,也暗示了作者对归隐山林、过上宁静生活的心愿。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水乡夜景,表现了作者宁静致远的心境和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渔人生活的理解和同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