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闻蛩和壁间韵 - 宋,史慥之

霜气添秋肃,蛩声入夜清。
为谁衣未织,向我语偏明。
庭外三更月,床头万里情。
凄然如有诉,愁思动人生。
这是一首抒发悲秋之情的七言绝句。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但同时也有它的另一面——萧瑟、肃杀,而这种气氛更由于秋夜寒霜和蟋蟀鸣声的衬托而更为浓厚。首句“霜气添秋肃”便直接点出了秋天的这种特殊气氛。“肃”是清冷的意思,配以“霜气”,令人更能感受到那肃杀凄冷的气氛。一个“添”字也用得妙,虽然这霜和夜的肃杀之气并不是由于蟋蟀的鸣声才产生的,但这一鸣声却使这肃杀之气显得更为浓烈。这句是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描写衬托出自己内心感情的到来。 次句“蛩声入夜清”中的“蛩声”指的是蟋蟀的鸣声。“夜清”是夜愈显其清,不但清而且静。在这种凄清的环境中,那秋虫的悲鸣更显其凄凉了。“声”而曰“清”,令那本已有些悲凉的声音,更带有凄恻动人的色彩。这句也是通过对客观环境的描写来烘托自己内心的感情。 三四句是转入抒情,但在这之前却先来了一个转折:“为谁衣未织?”句中的“为谁”二字引起悬念,所以乍看之下,使人以为作者在自伤怀抱,可是紧接着下半句却来了一个突转:“向我语偏明。”原来却是写虫儿的向作者倾诉衷肠。这字面的突转,不但令人感到突兀可喜,而且因为前面有了个问句,这倾诉的内容就显得多余了。实际上这倾诉的内容是秋夜色、声所共同创造的气氛烘托出来的。 这绝句的结句写得最好。“庭外三更月,床头万里情”,二句对仗工整,同时这两句又都是景语。这句“三更月”正是诗人在愁思中入睡,睡后又醒来所见到的景象,因此它可以暗示那无尽的情思,凄凉、清冷而深入骨髓的“愁思”。诗作始终不离开一个“情”字。这里的月、这里的声音(蛩声、虫语)、这里的景色肃杀的秋色秋月和彻夜不息的虫鸣都是愁情的衬托和象征。它的好处是不但画出作者怎样从秋夜中正在生长着的深沉的忧思中觉醒又叹息地站起来(这从那回环往复的词组“庭外三更月”、“床头万里情”可以想象得到),同时也使我们听到这样的心灵独白:为了人生而悲苦、挣扎在病态的人生泥潭中(这也从这心绪飘忽的、袅袅不尽的叹息声音中可以体会出来),“我”还有什么办法呢? 这首诗的好处是全诗紧扣悲秋景色,心情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由一开始就进入悲凉的境地,而且一悲到结束。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它的特点:一是用字精当,二是回环往复的词组对加强节奏感起着很大的作用。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万里之外的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诗的前三句大肆渲染渲染秋夜寒凉的景色,为抒发诗人凄恻、悲苦的愁思创造背景、气氛。第四句则笔锋一转,道出全诗的主旨——愁思。这样写可以做到景真情真,哀婉动人。 这首诗在结构上运用了欲擒故纵、欲抑先扬的手法。一、二句充分运用了反跌之法,先抑后扬,使文势跌宕生姿。诗人先说秋气更加肃杀,夜色更加凄清,蟋蟀的叫声也更加响亮;然后又来一个逆转,原来它是在向我倾诉衷肠。这样写使诗文开合有度、文势跌宕生姿。 总之,这首诗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佳作。诗人通过抓住秋天的一些特点来加以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冷清的气氛,以此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些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得这首诗更加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