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飞伯劳歌 - 明,胡缵宗

东飞伯劳西飞雀,佳人两两春相约。
长安游子紫霓裳,垂柳飞花空断肠。
墙头桃李争红白,朱甍翠槛谁家宅。
雨余缓辔踏芳辰,急管繁弦无那春。
紫骝嘶入晴烟去,窈窕秦娥隔花语。
这是一首写春游所见及所感的诗。全诗由实景到虚景,有繁处,有简处,既绘了景,又抒发了情,画面优美,感情真挚,音韵和谐,是一首很好的五言绝句。 诗的开头四句是一幅画。“东飞伯劳西飞燕,佳人两两春相伴”,是春景。“长安游子紫霓裳,垂柳飞花空断肠”,是游子装束和游子伤感。诗人抓住了伯劳、燕子这些春天里人们熟知的事物,用比拟的手法,把它们人格化,并分别和佳人、游子联系起来。“佳人两两春相伴”,两两,一对对也,佳人指的是游子所见的双双伴侣。他们相依相伴,春天里互为伴侣。这里写的只是游子想象中的景物。这里写“佳人”也许就是写诗人想象中那位姑娘。“长安游子紫霓裳”,那么“游子”到哪里去了呢?他是在长安城里某个春日游赏时,遇到了她,看到了她华美的衣饰。“紫霓裳”是暗示她的身份和地位的。佳人、游子,两者相会时虽未写言语情态,但都各自有所表现,各自有难言的心情。他们分别时,就“垂柳飞花空断肠”了。这一句为下边的转入伤感伏笔。 中间四句是写景。“墙头桃李争红白”,是实景,正因为有这个景的存在,才引出下边两句。“朱甍翠槛谁家宅?”这个景并非随意用目力去观察的。这个住宅必是富贵人家的。“朱红色的屋项,翠绿色的栏杆”这个色调鲜活的景与花飞柳絮黯然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雨余缓辔踏芳辰”,诗的佳处就在于层层衬托,步步加深。由离别(开头二句是想象中),伤别看到雨后景色的变化:柳絮飞飘的郊外道路上渐渐地有了行骑和步行的人。“急管繁弦无那春”,“无那”即无奈也,由自然的春天发出慨叹:春光韶景令人伤感的事物这么多,“急管繁弦”也只能使人们更觉无兴了。这两句有感而发。从离别时想到行春日缓辔途中的景象和情绪,有转承作用。 最后四句由写情转入抒情。“紫骝嘶入晴烟去”,这个景语似有弦外之音,“紫骝”常被古人比喻为良马,“嘶入晴烟去”,也带过之意。杜甫写紫骝常用来比喻英雄志士,此处嘶声渐渐入耳时已不是佳人所在之地了。所以佳人的倩影已经看不见了。“窈窕秦娥隔花语”,紫骝嘶声消失之后又听到了隔着花丛的秦国少女的声音。在《通典》中记载:“秦州女人多美丽歌舞。”此句的含意也是作者移步换形的手法的体现。这一句诗人的主观设想和主观感受都表现得十分充分,作者由游子身份而发为佳人而感慨之情的主观情绪层层加深,并且过渡到感情的高潮上来了结全篇。全诗没有对人物直接赞扬之词,也没有说“长安游子”是谁?“佳人”是谁?但是诗中所写离别时的环境以及前面所写的离别时想象中的景物和后面所写的隔花声情景都是诗人对安史之乱后社会动乱、人民离别的痛苦生活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含蓄的但又是深沉的。这种感情的抒发不是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来表达感情的手法含蓄而深沉。 这首诗的语言也很精炼生动。“佳人两两春相伴”的“两两”一词用得非常恰当,“两两”是一对对也,这里用来形容佳人伴侣很多;“空断肠”三字尤妙:表面上没有写愁思之苦,但断肠二字隐含其中却使意思更见深沉。又如“朱甍翠槛”四字把富丽堂皇的景象表达出来了“紫骝嘶人”用了“紫骝不思千里行”的典故来表达抒情主人公心情不以千里为远,即刻就要回到佳人身边的意思。 这首诗的用韵也有特点:前两句尾字宜用去声字;后两句尾字宜用平声字来协调前后句音韵的高低起伏的变化。这样处理在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总之这首诗语言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