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后洞诗 - 宋,刘贽

寺久荒寂无足往,念有子厚弥陀碑。
独趋一里转岩腹,剥粉败赤逢门楣。
亭亭故碑亡旧主,覆以老屋疏且欹。
常嗟古人不可见,尚喜书志存於斯。
世言书字出心画,体制类彼人所为。
子厚少年颇疏隽,字合飘逸往不覊。
胡为气质反端厚,至今观者多有疑。
或云彼以窜逐久,志气软熟非前时。
或云高才尚薄世,故独立法无所师。
吾嗟世俗日无理,好恶不正论苦卑。
臆决万事岂独此,此书何媿人不知。
碑阴三百四十字,疏瘦劲丽何精奇。
九十二人姓名具,陈绩宝历元年题这首诗是一首对古寺中子厚弥陀碑的赞叹和思考。诗人独自一人走向深山荒寺,见到了这块久已荒寂无人的碑,他感慨万分,不仅感叹古人的逝去,也感叹世人的轻浮浅薄。他赞赏碑文的气质独特,非前时所比,虽然人们对其褒贬不一,但他依然坚定地相信,文字之变化源于内心的改变。 “亭亭故碑亡旧主,覆以老屋疏且欹。”诗人看到古老的碑上满是沧桑,在一片破败的红墙黑瓦中显得格外醒目。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古碑的孤独和凄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世言书字出心画,体制类彼人所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文字与内心活动的关系的理解。他认为一个人的文字风格是其内心的反映,子厚的字合飘逸,然而却变得端厚,正是因为他内心的变化。这种理解反映了诗人对人性与文字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或云高才尚薄世,故独立法无所师。”诗人对于高才之士为何常常感到世事淡薄,甚至与世俗格格不入,提出了一种解释。他认为这些高才之士之所以能独立法度,是因为他们不受世俗束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追求。这种理解展现了诗人对独立人格的赞赏和对世俗的批判。 最后,“此书何媿人不知。碑阴三百四十字,疏瘦劲丽何精奇。”诗人对子厚的书法艺术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和赞赏。他认为子厚的书法疏瘦劲丽,独具风格,是值得世人学习和欣赏的。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优秀文化的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对历史、人性、文化和艺术的思考和赞美之诗。诗人通过对子厚弥陀碑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变迁、人性变化、独立人格和优秀文化的看法,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优秀文化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