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春暮 - 唐,潘咸

客在关西春暮夜,还同江外已清明。
三更独立看花月,惟欠子规啼一声。
这是一首借春天花月以寄寓客子悲辛的诗。开头“客在关西春暮夜,还同江外已清明。”两句,点明诗中主人公的原来所在之地。一“春暮”,一“江外”,说明他已经离家很久了。说“客在”,不说游子,避开了这种常用形式;说“关西”,而不说是某地人,也避了俗。这两句说明客子离家已远,而时间正是大地复苏、百花争艳的春天。 “还同江外已清明”,进一步一写春天景象,又含有暗指节令之意,到江南已可见到清明景象了。接下去“三更独立看花月,惟欠子规啼一声。”两句,由写景过渡到叙事。“三更”与“春暮”相呼应,进一步表明时间的推移。正是春夜三更时,诗人花前月下,独立徘徊,徘徊眺望那故乡的方向。但只有清冷的月照着花林,凄清的笛声回荡在夜空(因为月下花前吹笛),而故乡是回不去了。“惟欠子规啼一声”,此时不遇知音而三更花下独立,不免心生愁绪。而子规鸟的啼叫更增愁上加愁,这春夜景色却如此凄清,春愁春恨、望乡思情齐袭而来。 全诗景中含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句句扣紧主题。“客”二句与“三更”句相互照应,联接紧密。上下联意思相同,用笔相反。上联轻描淡写,用笔空灵;下联浓墨重彩,用笔沉着。这首诗写游子在异乡春天的感受,情景交融,境界开阔宏丽。在结构上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实写,写客子所处之地及节令;后两句虚写,写游子月下独立思家。 全诗把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客在关西”是“三更独立”的背景,“还同江外”暗指节令,“花林”、“月色”、“子规”等则烘托出游子思乡之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为一炉,又都紧扣春日游子这个特定时空展开描写与抒情。读起来只感到它就像一首由视觉、听觉和感觉组成的优美的综合艺术回旋曲。从诗的艺术感染力来看,这正说明诗人是善于运用情景交融手法的成功者之一。此诗历来为人称颂。纪昀评此诗说:“通篇情景交融,摹写物态天和之趣,从六朝乐府化出。” 此诗的语言也很见功力。如“三更”、“独立”、“花林”、“月色”、“子规”等字眼的选择就很准确。这些词语不仅准确地表达了特定情境中特定事物所特有的情趣,而且语带讽刺、语含神韵。“三更”暗示了当时夜深人静的状态,“花林”、“月色”的描绘带有冷落凄清的感受,“子规”的选用则使全诗在一种凄恻哀婉的氛围中结束,“一啼锦瑟”。此诗的语言又很有“朴拙”之美。所谓朴拙是指词语的选择不矫揉造作、不雕琢粉饰、自然古朴也无意追求的那种美。这样的语言常常具有平淡无奇的外貌特征,但很耐读。从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来说诗人是善于利用语言艺术的特殊规律来塑造艺术形象以再现生活美和自然美的成功者之一。综上所述可知这首诗是以情景交融、语言朴素而又含蓄有味而见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