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虚台看云戏柬内子 - 清,舒天香

残月依依傍檐坠,沙弥雅识山人意。
林端唤起濂溪云,石貌泉声愈清媚。
海门日上天镜开,罡风吹至凌虚台。
莲花庵前白鹿卧,芙蓉万朵姗姗来。
云来我与僧相失,心知我向西峰立。
云行山住我依然,回头但见僧衣湿。
人间见云不见天,山头弄云如白绵。
有心携得云归去,把与山事作被眠。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禅的热爱,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生活情趣。让我们一一分析这首诗。 首先,诗人通过对月之描绘,“残月依依傍檐坠”,这句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场景,残月像依恋一样挂在天空,缓缓落下,给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美感。 “沙弥雅识山人意”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沙弥是佛教中年轻的僧人,雅识山人意,意味着他深深理解山林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对禅的深深理解。 “林端唤起濂溪云”,这里引用了周敦颐的名言“风从水面起,云从龙”,以濂溪命名,寓含了对水的敬仰和对自然的理解。 “石貌泉声愈清媚”,石头的形状和泉水的声音在诗人眼中更加动人。石貌泉声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的体验,它触发了诗人对禅的理解。 接下来的几句,如“海门日上天镜开,罡风吹至凌虚台。”,“莲花庵前白鹿卧,芙蓉万朵姗姗来。”等,继续描绘了美丽的大自然景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和心境。 然后诗人提到“云来我与僧相失”,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云和山的深深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禅的追求和理解。 最后,“云行山住我依然”一句,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行走的情景,而“回头但见僧衣湿”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悠闲生活和自然与禅的紧密联系。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禅的理解和追求。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体现了他的生活情趣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