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
明,解缙
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
为国为民皆丝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之诗,其背景与背后的情感颇为引人入胜。它从对一年中再次伐木的行为进行反思,反思这过程中,每一木在群体中付出的辛苦与奉献,而对于个体,它又是这样一种对于国家、社会和生活的深深感慨。
首句“一年两度伐枝柯”,诗人以一种直接而强烈的语气,表达了对春天的到来,树木又一次被砍伐的深深感慨。诗人用“伐枝柯”这一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了对树木的尊重和同情,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批评。这种强烈的情感传递出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万木丛中苦最多”,这句诗是对前面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诗人揭示了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和苦楚,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赞美,同时也寓含了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这句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生命都应得到平等的对待。
“为国为民皆丝汝”,这句诗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和个体之间的深刻理解。诗人以“丝汝”为喻,象征着人们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精神,他们就像蚕丝一样,默默地奉献自己,不求回报。这句诗赞美了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公平的期望。
“却教桃李听笙歌”一句,诗人以一种反讽的手法,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诗人用“桃李”来比喻那些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感受的人,他们只顾听笙歌,享受生活,而丝汝们在背后默默付出。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痛心和对个体行为的批判。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一年两度伐枝柯的描述,以及对桃李与丝汝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理解。它赞美了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对不公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这是一首富有深意的诗,它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提醒我们珍视每一个生命,关注每一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