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 - 魏晋,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 ,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
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植的一首辞赋,黄初三年指的是公元222年,这一年曹植从京师返回封地鄄城,途经洛水时写下了这篇赋。以下是对黄初三年这段历史背景的说明: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表明这段历史发生在一个名为“黄初”的年号(三国时期魏国的年号)下的时期,这一年,曹植从京城洛阳前往自己的封地鄄城。 “还济洛川”说明曹植在回程中经过了洛川,也就是今天的洛河。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这是引用古人的说法,描绘了洛神的形象。 接下来的段落则是对洛神的具体描述:她轻盈得像一只惊飞的鸿雁,体态轻柔优美;她眼睛清澈明亮,眼神深邃而神秘;她的头发如云般柔顺,面容美丽动人。 总的来说,这段历史背景的描述为读者提供了理解《洛神赋》的重要信息。它让读者了解了作者创作此赋的背景和目的,也为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