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梦想发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为梦想发声”赴湖南衡阳残疾儿童受教育情况调研及特别 支教暑期实践活动
二、概况
近XX年来,我国学者和社会大众对于残障人士这一特别 群体给予了诸多关注,政府在残疾人生活保障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残疾人福利机制越发完善。但是,残疾人教育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每年都有很多适龄的残疾孩子不能正常入学,这也导致残疾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由于我国特别 教育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特别 教育办学条件差、质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xx”期间中西部地区特别 教育学校建设规划(XX-XX年)》的通知)六零%以上的特别 教育学校是村镇上私人建立的,教师资源紧缺,因此,对残疾儿童受教育状况的调研以及特别 教育支教等形式的帮助对特别 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付出,
三、背景介绍
目前我国残障儿童特别 学校的数量明显不足,仍有大量适龄残障儿童处于失学状态。XX年中国残联的一项实名调查也显示,适学残障儿童中,有近一二万人没有入学,而且这些孩子的残障程度比较严重,且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雁)根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据,我国零~一四岁的残障儿童有八一七.五万人,约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一五.八%。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不便,到了适学年龄,许多人还无法正常入学。
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制约,现有特别 教育学校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目前六零%以上的特别 教育学校设在县镇或农村,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二是现有特别 教育学校多数是由原普通中小学校改造的,在使用功能及设施上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的特别 要求;三是特别 教育学校办学成本较高,部分专用教学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必备的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困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以及康复训练活动。
根据中西部部分省份特别 教育学校实地调研情况和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分析测算,七零%左右的学校需要进行校舍建设和配置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其中中西部约六八零所左右。
由上述《“xx”特别 教育学校规划》所述,中国特别 教育的问题主要是教学与复健资源不足。但是,残疾儿童面对的问题不仅有这些,残疾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收到一些负面的评论或对自我状况的错误熟悉,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的情结,抵触社交,偏于内向甚至自闭,这对将来他们走上社会有很大影响。
一方面,我们支队希望能够通过心理辅导、艺术教育、社交活动、励志讲座等形式使残疾孩子打开心扉,积极面对困难,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树立并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另一方面,支队也希望通过社会募捐、整合资源等形式来获取孩子们急需的盲文课本、助听设备、复健器械等,切实改善残障孩子的教育状况。
四、可行性分析
一.行前咨询辅导
出行之前,我们会联系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进行专门的儿童心理方面的辅导,保证队员们在与残障孩子交流期间做到能力和知识都专业,避免伤害到残障孩子们敏感的内心。
二.支教经验
和支教团队有一定的经验交流,有历届学姐学长关于当地联系、活动流程、可能碰到的困难等方面的`相关建议。
三.技术支持
有相关同学会摄影和视频剪辑技术,可以保证纪录片与后期宣传片的正常制作。
五、创新性
一.特别 的支教对象:残疾的孩子。
面对特别 群体的支教,因为对能力的质疑而经常被忽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前期的努力,接受这个挑战,为这一特别 群体带去温暖和希望,带领他们感受艺术、感受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特别 的支教形式:关注心理与社交。
由于残疾孩子的心理往往有一定的自卑情结与社交障碍,我们希望通过励志教育与开展合适的社会活动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三.特别 的支教总结:总结特别 支教的经验模式。
通过多次持续的特别 支教的总结与思考,探索出一条适合的特别 支教的前期培训与准备、中期支教流程执行、后期支教总结与特教支教体系的完善的大学生特别 支教的经验道路。
六、初步方案
一、短期时间安排策划
七.二四各位同学从各自所在地出发,并于七.二五早八:零零前到达福建漳浦县特别 教育学校。
七.二五~七.二八进行文化教育(读书活动),社会活动,艺术教育(折纸,软陶),励志教育(播放纪录片,励志讲座)等支教内容。
七.二九进行与敬老院的联谊,让孩子们送给爷爷奶奶们自己制作的小工艺品,准备汇演。
七.三零~七.三一部分同学留校支教,部分同学进行家访,了解残疾儿童的家庭状况,并给以适当帮助。
八.一组织小型的文艺汇演,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组织一些合适的小游戏。
八.二返程
二、长期方案
由于支教的最终目的是总结出一个适合大学生短期特别 支教的“行前培训-支教流程-返程总结”的特别 支教模式,这需要长期的经验累积与新方式的探索,所以项目的长期化对于我们而言,几乎是必要、不可缺少的。
我们希望通过二-三年间三次左右的特别 支教暑期实践开展,了解中国特别 教育的概况,总结出大学生支教的可行模式。
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希望支教队伍可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品牌性,进而能够进一步获取校内外公益资源,更切实地帮助到当地的残障儿童。
七、预期成果与社会贡献
一.宣传展示:
视频记录支教过程,并在后期剪辑制作一份较完整的纪录片,用于宣传,呼吁更多人关注这些特别 的孩子。此外,还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通过支教成员撰写新闻稿并发表的方式,扩大特别 支教的影响力。
二.支教汇报:
总结撰写一份支教汇报,介绍我们所接触到的特别 教育现状,我们特别 支教的经验,碰到的已解决的问题、有待解决的问题,供日后特教人员参考。
三.探索方式:
通过特别 支教的反复总结与思考,探索出一条适合的特别 支教的前期培训与准备、中期支教流程执行、后期支教总结与特教支教体系的完善的大学生特别 支教的经验道路。
四.切实影响:
通过积极联系部分企业与公益组织,寻求特别 支教项目的长期合作,为孩子们送去盲文书籍、复健设施等特别 教育的基础教学设备,给孩子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推荐阅读: 为梦想 实践活动 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