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北方的女真为患。皇帝为了要抗御强敌,决心整修万里长城。当时号称世界第一关的山海关,却早已年久失修,个中“世界第一关”的题字中的“一”字,已经脱落多时。万历皇帝募集各地书法名家,愿望答复山海关的本来面貌。各地名流闻讯,纷纷前来挥毫,然则依旧没有一人的字能够表达世界第一关的原味。皇帝于是再下昭告,只要能够雀屏中选的,就能够获得最大的重赏。经由严格的筛选,最后中选的,竟是山海关旁一家客栈的店小二,真是跌破人人的眼镜。
在题字当天,会场被挤的水泄不通,官家也早就备妥了文字纸砚,等后店小二前来挥毫。只见主角昂首看着山海关的牌楼,舍弃了狼豪大笔不用,拿起一块抹布往砚台里一沾,大喝一声:“一”,十分干净利落,急速出现绝妙的一字。观察迟疑者莫不给予赞叹的掌声。有人好奇的问他:为何能够如斯成功的窍门。他被问之后,久久无法回答。后来勉强答道:其实,我想不出有什么窍门,我只是在这里当了三十多年的店小二,每当我在擦桌子时,我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一挥一擦就这样而已。
原来这位店小二,他的工作地点,正好面对山海关的城门,每当他弯下腰,拿起抹布清理桌上的油污之际,刚好这个视角,正对准“世界第一关”的一字。是以,他不由自立地天天看、天天擦,数十年如一日,久而久之,就熟能生巧、巧而精晓,这就是他能够把这个“一”字,能够临摹到炉火纯青,奥妙微肖的原因。
其实,这个有趣的故事,恰是反应一个颠扑不破的事理:演习造就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