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大概是很多人,包括很多家庭在内的童年阴影:希望得到父母的保护,得到的却是怀疑。父母的三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宝贝的一生。
这几天,微博上出现这样一个话题,“请为宝贝树立正确的三观”。
几张配图,展现了父母授予宝贝不当观念的冰山一角:
“如果可以,不要告诉宝贝调皮会被警察叔叔抓走。我们希望,在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向我们求助,而不是被我们吓跑。”
“如果可以,请不要告诉宝贝如果他们不读书,将来只能扫大街,我们很低微,但我们绝不卑贱,城市的环境,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
小时候,为了应付宝贝的调皮捣蛋,父母会用简单粗暴的谎话来吓唬宝贝,以期他们的乖巧。
却不知,父母的太多观念对宝贝影响巨大。
01
成绩差的,是坏宝贝
一个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讲话,在老师心中就是在谈论与课堂无关紧要的事,就是在破坏课堂纪律,相反的是如果是一个好学生在课堂上讲话,在老师心中就是在谈论问题,是勤奋好学的表现。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次自习课上,我拿着不会做的化学题问正在埋头苦苦写作业的同桌,老师发现后立即呵斥:“你不想上学别妨碍人家!”那是我第一次那么通透的明白好学生与坏学生之间的差别。
我发现,很多大人都爱拿自己的宝贝同其他宝贝做比较,往往把别人的宝贝捧得天花乱坠,把自己的宝贝贬得一文不值。其实成绩差的我们也想让你们看到我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也曾为梦想拼命努力,可大多数时候都只能成为那些好宝贝的陪衬,很多时候都因为不被人理解,所以放纵了自己,不断出丑制造笑点供他人娱乐,有些东西即使再渴望也假装不在意。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绝对的坏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差老师。”我觉得很对,如果那些把大话说得酣畅淋漓的家长和老师可以多用一些行动来教导,用语言来感化,多给成绩差的宝贝一点关心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那是不是就会少一些厌学逃课的学生了。
国外有个幽默段子:校长告诫新来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学业优秀,你要善待他,他可能是未来的科学家,对社会可能有所贡献;如果一位学生学业良好,你也要善待他,他可能会返校当老师,成为你的同事;如果一位学生学业很差,考试经常作弊,你最要善待他,因为他将来很可能竞选总统或议员,成为国人崇敬的领袖。
成绩与成就并不正相关。就如《欢乐颂》所说,“贪玩是贪玩,人品是人品,不能混淆。”
02
你是男孩儿,不要像个小姑娘一样哭
每当宝贝遇到困难,或是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的时候,有的宝贝就会哇哇大哭。
但是有些父母会对宝贝说道:“你一个男宝贝,哭什哭!”“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要坚强勇敢一点!”
你可以跟宝贝说道:“不能哭鼻子,哭是解决不了任何事情的”,但是别加上“你是男宝贝!”这种说辞。
当宝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会以为如果自己哭了,就不是男宝贝了,就不是男子汉了。久而久之,宝贝会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
家长要知道,宝贝发泄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没必要让一个宝贝活得那么累。
作家刘瑜的书里有这么一段话:
父母带著宝贝,尤其是婴儿,婴儿是通过哭闹来表达饿了或者是不舒服,以此获得大人的注意力。你无法想象一个宝贝永远面带微笑躺在摇篮里,这是非常可怕的情况。
情绪表达千万种,过度压抑任何一种都有害。许多家长忘记了,男宝贝先是宝贝,再有性别。
03
“你要听话,要懂事!”
在宝贝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总会有意无意地用“乖”“懂事”来衡量一个宝贝的好坏。在父母的眼中,只有永远的乖乖听话,才是父母眼中的乖宝贝吗?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吗?哪怕,我的想法真的有可能是错的!
其实,父母只不过是想让咱们变成他们想象中美好的样子罢了。
但,没有哪对父母想让自己的宝贝变得一无是处。 只有在自己做了父母时才会明白: 善待身边的每个人。 学会感恩和报答。 更努力的微笑。 做一个充实的人。
家长每次见到老师就是这句话,在学校“宝贝平时听话吗?”这也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家里也总会对宝贝说“你要听话....”“你要懂事”家长们互相碰面,聊起宝贝,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宝贝真乖”……
可是、懂事、乖的宝贝,真的快乐吗?
研究表明,“成人化的宝贝”在小时候往往比同龄人更懂事,但成年后却有着更多的心理问题,患抑郁症的可能性也更大。
《我的前半生》里的小三凌玲,总急于灌输给儿子冷佳清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想把儿子变得懂事,导致儿子习惯了看人脸色做事。
明明很喜欢新爷爷奶奶买的玩具,也流露出艳羡,但新奶奶递给他酸奶,他都犹豫再三,母亲点头后才敢接过来。
一个懂事的宝贝总会过分的善解人意,习惯了先满足别人,习惯了在获得别人赞同后才行动,独独忽略了自己。
这样的懂事,其实是件很可怕的事。
04
“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一个巴掌拍不响!”
在中国,每当校园霸凌事件发生时,本该第一时间疏导干预的老师和校方都在做什么呢?
“为什么他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一个巴掌拍不响,你惹人家干嘛?”
“你们俩狗咬狗一身毛,去墙角站着去。”
教育宝贝学会反思当然是必要的,但过度自省,就是自我攻击。
很多家长在发现宝贝出现问题时,并没有耐心去追究“为什么”,而是直接盖棺定论,将“你肯定有错“的帽子扣到宝贝头上。
只要产生了冲突,被欺负的那个一定有连带责任,这种做法看似中立,却是无能的表现。
本来就已经受了伤,还要被寻求保护和安慰的人再质疑否定一次,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形成一个思维惯性:但凡遭遇了不好的事情,就是我自己的问题。
这样的宝贝往往会缺乏自信、过分敏感,焦虑不安;
他们不敢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无论发生什么都打掉牙齿和血吞;
他们拼命压抑自己的攻击性,默默的拿自己撒气,卑微又懦弱的讨好着别人。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如何去爱别人,最后却不知道怎么爱自己。
05
每个宝贝都曾把父母的话奉为真理。
“妈妈说不能吃糖”“妈妈说穿短裙丢人”“妈妈说上学没用”……这是我们言行的全部标准和依据。
要在读过很多书,经历过很多事情后,我们才会逐步调整这些信息,取精华去糟粕。
只是常常,我们虽然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已经知道父母的话不是金科玉律,但“妈妈说”依然深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就算隐约感到哪里不对,奈何打不过之前强大的浓墨重彩的观念植入,挣扎再三,还是无法扭转失败。
于是,很多人被父母的三观绑架着,一生都不曾独立。
而没有任何父母是完美的,有一些还非常不完美,不完美得足以毁你一生。
所以,当我们长大成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独立思考,重新审视父母意志。
哲学家卢梭曾说道: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父母是宝贝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远胜于老师的知识传授。
起初,每个宝贝都会把父母的话作为真理去遵从,即使有些话并没有科学依据,宝贝也只能在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后完成自我矫正。
而又有多少宝贝,被父母的三观绑架着,一生也没有独立成人。
点击一起走进唐诗宋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