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一个人真正内在的自信,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而培养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自己先对自己的小孩有足够的信心:不管宝贝是否得过奖,不管宝贝的考试成绩如何,不管宝贝学的是哪个专业、上的是哪个大学,甚至不管他上没上大学,只要宝贝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将来要干什么,并且踏踏实实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那么,他就会在未来的世界里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美国的小孩,不管学习好坏、长得丑俊、高矮胖瘦,个个都是趾高气扬、活灵活现的,谁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是个人物。换句话说,这些宝贝都特别自信。那么,他们的自信是从何而来呢?
一、父母无条件的爱使宝贝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宝贝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当宝贝来到这个世界上,美国的父母会对宝贝说道:宝宝,无论你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宝贝,所以我爱你,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宝贝无关。
他们爱宝贝,尽情地享受宝贝的成长过程,享受宝贝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尊重、鼓励、欣赏、信任的态度对待宝贝。有父母的爱在后面支撑,宝贝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么,都无所畏惧:“我爸妈爱我,肯定我。”他心里非常踏实,知道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可以面对整个世界。
能做到无条件爱宝贝的父母,他们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所以不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宝贝身上,或者把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逼着宝贝去代为完成。他们知道每个宝贝各有特点,会鼓励宝贝做他自己,扬长避短,相信宝贝最终都会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自食其力的人。
宝贝心中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父母的爱、无条件的爱。因为他是父母的宝贝,不是因为他是什么“钢琴神童”或是“数学天才”,或者他得到过什么奖。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学习好了爸妈才会满意,你奥数比赛得奖了爸妈才高兴,宝贝心里会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并学着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与关怀。父母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再对宝贝提出高标准,宝贝长此以往会变得紧张、焦虑、患得患失。
精神科医生认为: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宝贝,多数都能从其家庭教养方式中找到症结。父母对宝贝性格和情绪的影响超过了学校和社会。
二、尊重使宝贝自信。
自信,来自自尊,一个人首先自尊,然后才会自信。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内在的,只关乎自己的,是外部环境无法撼动的自我认知。
自尊最初是来自外界对他的尊重。要想宝贝自信,首先父母和社会都要尊重他。美国学校一直强调“鼓励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学生们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不因和其他人的长处比较而自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他学数学不开窍,但是他人缘好,有领导才能;也许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画画好,有艺术细胞;也许他不善表达,但是他体育好。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宝贝找到他的长处,并创造机会让他的长项得以发挥,从而确立他的自信。
美国的成年人把小孩当做大人一样尊重:父母进入子女房间要敲门;移动或用宝贝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其他隐私……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一个不被尊重的宝贝不仅没有自信,他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因为没有人给他示范过。
教育学家们在深入研究后曾得出结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宝贝们就会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难,用努力进取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所以在宝贝小的时候,父母的当务之急不是让宝贝学认多少字,背多少诗,做多少道题,而是要尊重宝贝的细小的感觉,给宝贝培养出一份自信心来。
三、赞赏使宝贝自信。
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宝贝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自己对别人来说是重要的、有意义的,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宝贝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来给自己定位。如果他经常被表扬,他的心里就充满了自豪和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相反,如果宝贝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一个小小的过错就被家长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他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因此,家长在生活中应当对宝贝多一些赞赏鼓励少一些指责批评,当宝贝在某一方面有进步时,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夸奖和赞美,不要害怕会把宝贝给“夸得不知天高地厚”“夸得骄傲了”,有自信的宝贝都是鼓励出来的。当宝贝遭遇失败或宝贝行为有过失时,不能对宝贝全盘否定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更不能盛怒之下对宝贝拳脚相加,这种做法会严重伤害宝贝的自尊心,在宝贝心灵上留下创伤。
在美国,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对宝贝采取鼓励赞赏的态度。2002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 不让一个宝贝掉队 》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学校必须提高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缩小或消灭劣势群体(如贫困学生)和优秀学生之间在学业上的差距。其实,美国的学校不仅仅是在学业成绩上不让任何一个宝贝掉队,在文艺体育各项活动中,也尽可能地给所有学生同等的机会,给每一个人参与的权利。
小学的运动会是每一个宝贝都要参加比赛的,篮球足球棒球等运动队还有管乐队弦乐队,谁想参加谁就报名,不是根据个人水平甄选的。无论是表演还是比赛,观众们都是掌声雷动给予宝贝们鼓励。从上一年级开始,班干部就是大家轮流当,上讲台演讲,人人都有资格,怎么讲都行。有的小孩讲话没个章法,磕磕巴巴的,前言不搭后语,老师会表扬他的观点特别,勇气可嘉。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挑出宝贝的优点、亮点,进行表扬,而忽略宝贝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宝贝好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好,长处会越来越长。宝贝因为自己的长处而得到自信。
最开始接触到美国学校的老师,我以为自家宝贝比较幸运,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后来发现,几乎每个老师都是这样,才知道鼓励学生发现宝贝的长项是老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美国的父母认为宝贝身上显现出的性格行为上的缺点,大多数都与父母的教育不当和榜样欠佳有关。所以,天下没有不好的宝贝,只有不会带宝贝的父母。
四、信任使宝贝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会有意无意否认宝贝的感觉,说出不信任宝贝的话语。比如宝贝说太热了,不想穿外衣,我们会斥责宝贝:热什么热?妈妈一点都不热。宝贝想帮忙端盘子,妈妈马上说道:“你端不稳的,看把盘子给打了。”如果宝贝抱怨功课难,我们会说道:“怎么别人会做就你不会?你一定是上课没有好好听讲。”宝贝要尝试一件新事物,有的父母会说道:“得了吧,你那两下子我还不知道,别丢人现眼了。”
甚至宝贝成人了要找对象,父母依旧不放心宝贝的眼光。宝贝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人,连父母都不相信宝贝的判断能力,他的自信从何而来?
父母在宝贝小时候一再否定宝贝的想法做法,就把宝贝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一点一点地扼杀掉了。
所以,作为父母,要信任宝贝的感觉和判断。如果宝贝说热不肯穿外衣,那么摸摸宝贝的小手是不是很热。可以替他拿着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时候再给他穿上。他觉得课程太难,和他一起分析难在什么地方,找到症结,帮宝贝解开。他想尝试任何事情,都给他机会让他去试,给他充分的信任和学习的机会。
自信,一个人真正内在的自信,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而培养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自己先对自己的小孩有足够的信心:不管宝贝是否得过奖,不管宝贝的考试成绩如何,不管宝贝学的是哪个专业、上的是哪个大学,甚至不管他上没上大学,只要宝贝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将来要干什么,并且踏踏实实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那么,他就会在未来的世界里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真正自信的人,不靠学历、工作成就、金钱、外貌这些外在的价值支撑,他自己认定自己的价值,内心的平和正是来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