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道:“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这句话带给家长们的恐慌可不容小觑,信奉着这句话的家长们也将这句话贯彻在宝贝的成长生涯里。
然而却有无数的家长将这句话不断的放大,当做自己教育宝贝的座右铭,剥夺宝贝的自由,扼杀他们的天性。
宝贝要管的不假,但我相信,心中充满爱的宝贝一定是“惯”出来的。
我有一个朋友,对女儿,从没惯过一岁多自己吃饭,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上幼儿园起自己洗小衣服,和小朋友起冲突自己解决每当女儿撒娇或者求助,陈姐都会将她推回战场:“不惯你这臭毛病!”
女儿八岁时,有一次回家哭着和她说道:“妈妈,你帮我去打小武!”朋友不仅没问原因,还一脸嫌弃:“哭什么!没出息的样子!早跟你说那家人不好,你招惹他们干嘛!”
后来,宝贝再没为任何事情求助过她。
宝贝越长大越顺从,可看上去一点都不快乐,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太过严格,就变成了冷漠。想起过去对宝贝的严格,陈姐后悔不已,然而现在想要宝贝敞开心扉,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朋友说道:“在我们带宝贝的那个年代,大家都说惯宝贝就是杀宝贝。为了让她独立,我只好狠狠心把她推出去。谁能想到,是这样的结果。”
惯子如杀子,可这里所说的惯,是极端化的娇惯,是毫无原则的宠溺,是纵容宝贝去挑战别人和社会的底线,而不是,连最基本的爱和支持都不给。
小雨非常不喜欢她的爸爸,用她的话说,“我真怀疑我是不是他亲生的,不然,怎么在他看来,我浑身上下都是错误?”
小雨的猜测并不成立,可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偏激的想法呢?这就不得不归结于小雨爸爸的严格教育了。
小雨爸爸是在农村长大的,当初能考上大学,多亏了他那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爸爸。小雨爸爸小时候没少挨爸爸的骂,但这些骂在他今天看来,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笔财富,激励着他不断地进步。
所以,在对待小雨的教育上,小雨爸爸自然也就吸取了“打是亲,骂是爱”的严格教育方式。
小雨爸爸认为,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好,如果不对宝贝严格要求,一旦让她沾染不良的习气,岂不是害她一辈子。
可小雨并没有体会到爸爸的用心良苦。
她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爸爸老是板着脸,说话总是凶巴巴的;
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只是坐时翘了个二郎腿,也能引发爸爸一顿怒斥;
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和同学发生争执,爸爸总认为错的是她;
不明白为什么吃饭时落了一粒饭,爸爸就会拍桌子、瞪眼睛……
我真的是爸爸亲生的吗?小雨不时地在心里问自己。
有小雨爸爸这种想法的父亲应该不是少数。“宝贝就是要严格管教,越严越好。”“宝贝犯了错误,不对他严格点,不给他一点厉害看看,他怎么能长记性?”如果你抱有这样的想法实施严格教育,得到的结果肯定会偏离你的本意。
实施严格教育,是为了规范宝贝的言行习惯,而不是为了让宝贝害怕。宝贝做错事,我们应该严格,宝贝没有做错事,我们就不应该将严格进行到底。
所以,严格是一门学问,掌握不好尺度,最终只能弄巧成拙。
我家宝贝从小就是小暖男,不是因为他自带蜜糖罐儿模式出生,而是因为我天天把“妈妈爱你”挂在嘴边,表现在行动上。
记得他曾经问我:妈妈,为什么我做错了事你却不骂我?
我回答他:妈妈爱你,爱乖巧的你,也爱调皮捣蛋的你啊。再说了,谁都曾经有过犯错的时候,妈妈跟你这么大的时候,离你差太远,犯的错误比你多多了,你已经做得比妈妈好很多了,我为什么要骂你啊。
作为回报,他也懂得适时表达他的爱,小时候,经常路上走着走着,他会说道:妈妈,你蹲下来。
我按照他的要求蹲下,他胖乎乎的小脸凑过来,小胳膊紧紧搂着我的脖子,亲我一口,说道:我给你个世界上钱买不来的礼物,那就是爱。
小鲜肉现在长大了,知道害羞,很少跟我拥抱了,但每天道晚安或者道别的时候,我们彼此都会说“爱你”。
用爱培养的宝贝也懂得传递和表达爱,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不必担心会惯坏。
我比较敏感,从小爱哭,知道一个人哭泣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小宝贝不懂得表达情感和需求时,用哭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很正常。所以,当他哭而家人说“不要哭,否则别人笑话”时,我是反对的。我说道:哪个宝贝不哭啊,只要别吵着别人,哭就哭呗。
小的时候,他情绪发作,我会给他一个独立的空间,让他冷静,告诉他:哭吧,哭完咱俩再谈。或者问他:用不用给你准备点纸巾和水?让他哭得舒服一点。
大一点的时候,我会问他:需要我做什么吗?他会告诉我:妈妈,我只是心情不好,哭一下就好了。
等他的情绪冷静下来,我会抱着他,问他当时的想法,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该怎么处理,很快他就开心起来了。
他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都会告诉我,因为他知道,妈妈能接受他的软弱的一面,在妈妈这里,他不必装作坚强。
有位旁人眼中优秀无比的女生曾在微博写到:我羡慕所有在坦然的爱里长大的小孩,像我这种从小到大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自己哭完自己擦眼泪的人,别人给得多一点就会惶恐不安,为了想要多一点点爱,又要去飞蛾扑火。
我很感谢父母让我成长为独立自由的人格,但同时也会觉得可惜,我知道自己错过了人与人之间很重要的东西:表达和接受爱的能力。
而爱,恰恰是人世间最重要的东西。
得不到时就飞蛾扑火,得到时又诚惶诚恐。在爱里患得患失的成年人,他们的字典里缺这两个词:安全和平衡。
中国的父母,素来内敛,不会在言语和肢体上对宝贝表达爱意。
唯一的出口,就是行为上的体现。
可还是有许多父母,因为害怕惯大的宝贝没出息,“理性”地关闭了这一出口。
所谓“惯”,不是无条件满足宝贝的一切要求,而是用爱去富养宝贝。
容许宝贝在父母前面偶尔撒娇、偶尔自私、偶尔无理取闹,放任宝贝像宝贝一样长大。
父母之爱,应该理性,可不应该过于理性。
所有的严格,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的爱的前提之下。而充分的爱,表现出来一定是娇惯。
请多多地“惯”着宝贝吧!趁他还小,还需要,还依赖。
别等宝贝大了,远了,徒留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