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起点还不错的宝贝,到后面数学会越学越差?深度好文!

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惑: LxJ中文字网

  • 对小宝宝来说,最好的数感、思维启蒙老师就是家长自己,可有些难点却很难攻下来,总是怎么教都教不会; LxJ中文字网

  • 等宝贝大点,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做题目没问题了,可一联系到现实应用,宝贝立马又糊涂了; LxJ中文字网

  • 宝贝要面临幼升小了,哪些数学、思维能力是要重点强化的?怎么强化? LxJ中文字网

  • 怎样才能让宝贝培养起真正优秀的数感与逻辑思维,而不仅仅是学会应试技巧? LxJ中文字网

  • 要不要让宝贝去学点奥数?怎么学最适合? LxJ中文字网

目前家中大小俩娃,主要从事儿童思维能力训练,对儿童大脑发展规律和数学思维培养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执教经验。熟悉美国NCTM数学体系、瑞吉欧教学法,启发式教育,致力于运用思维工具、综合艺术、全脑整合等技术手段拓展儿童认知的宽度与深度,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各种思维能力,对儿童教育有着独特性和前瞻性的见解。 LxJ中文字网

最近和朋友闲聊,说起几件挺神奇的事。 LxJ中文字网

  1. 第一件事: LxJ中文字网

    有一位我们都认识的家长,宝贝叫东东,今年读小学四年级,平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且他们学校的数学老师是很厉害的奥数带教老师,每天都会给成绩不错的同学留两道比较难的奥数题目。但是最近她妈妈发现她对数学慢慢失去学习兴趣,老师留的奥数题目也不太愿意去做,总说很难不会做,所以妈妈比较生气,指责她不愿意动脑筋。 LxJ中文字网

    有一次妈妈带东东出境旅游,中途到一个有时差的地区换机,在候机的时候妈妈看到时差钟,突发奇想,问东东一个问题——在有时差的情况下航班到达目的地是几点钟?这样类似的题目在东东数学老师布置的奥数题目中出现过,而且东东都是做对的,但是这一刻,面对现实问题,她却呆呆地看着妈妈,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 LxJ中文字网

    妈妈觉得很不可思议,之后就上了心。经过多次观察,发现凡是需要使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况时,东东都会茫然不知所措。这下东东妈心里打起了鼓,她实在是搞不明白,为什么东东数学会越学越笨呢?她甚至觉得是不是宝贝脑子里有一个“开关”,有关数学的问题,只要一上课做题就“啪”的一声打开,一下课就“啪”的一声关掉。 LxJ中文字网

    要是这样那可是一个大问题了。 LxJ中文字网

  2. 另外一件事: LxJ中文字网

    有个正读中班的小朋友小米,来培飞做测试,这个宝贝20以内的加减法能脱口而出,非常熟练。要知道20以内的加减法是一年级上学期半年的主要内容,人教版还把20以内的减法放在一年级下学期。中班的宝贝就达到一年级心算能力还是非常厉害的。其他家长也说,这宝贝好聪明。 LxJ中文字网

    但我们的老师也发现,小米虽然拥有超强的心算能力,可让他数清楚10块积木后,拿走4块,他却不知道剩下几块。 LxJ中文字网

    更神奇的是,如果你继续问他10-4=?,他马上能轻松回答出来。一连试过好几次不同的题目,都是这个结果,家长旁边看着目瞪口呆。 LxJ中文字网

LxJ中文字网

WHY

为什么宝贝学习数学会出现这种现象? LxJ中文字网

为什么宝贝无法理解数字含义? LxJ中文字网

奥数究竟要不要去学? LxJ中文字网

WHYLxJ中文字网

这些问题总在不同程度困惑着我们的家长。 LxJ中文字网

这两个都是真实的案例,而且其实并不鲜见,可很多家长往往在初期意识不到宝贝数学思维的启蒙进入了误区,等爆发出来会为时已晚。 LxJ中文字网

第一个案例中,东东正在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的缺失可能源自于她学校数学老师给她出的奥数题,超过了她目前的真实能力。她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知道解题套路,能迅速解出题目答案,却无法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 LxJ中文字网

奥数的本意是在宝贝扎实掌握了现阶段基础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对数学的探索和拓展,而现在已经异化为对知识点简单的拔高,也就是二年级做四年级的题目,四年做六年级的题目。个别牛蛙在数学上具有较强的天赋,经过适当的训练,确实可以通过这样的路径得到提升。但对于大多数宝贝来说,这种难度超越了宝贝的年龄水平,会给宝贝造成无法跨越的困难,势必带来挫败感,如果宝贝的抗挫败能力比较弱,一定会削弱宝贝的学习兴趣,对宝贝信心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造成厌学情绪。 LxJ中文字网

至于东东无法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其实和小米面临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小米能够轻松回答出来20以内的加减法,却不能解决十块积木拿掉两块积木还剩几块的问题,这说明,宝贝并没有真正理解加减的意义!小米超强的计算力只是一种强化后的直觉反射记忆,说得再直白点,就是背出来的!这些相关的数学知识,并没有经过思考、运算内化为小米自己的认知,更别提自主应用和表达了。 LxJ中文字网

这些现象也是目前许多数学、思维启蒙教育不足的地方,简单说来: LxJ中文字网

宝贝学习了一种“不落地”的数学 LxJ中文字网

对于启蒙期的幼儿来说,家长是最好的数学思维启蒙老师,但有些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缺少正确的认知,不能顺应宝贝的生长发展规律,使用了一些错误的方法。而当宝贝进入学校后,往往现在因为入学高峰、班上宝贝很多,老师教学的压力大,任务重,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难做到教学的深入化,宝贝对所学内容缺少探索和感知也不可避免,而不少奥数机构也是偏重技巧,能帮助自家宝贝对所学数学、思维内容进行深入实际探索感知的依然只有家长。 LxJ中文字网

我有时会在地铁上看见一些年轻家长,在耐心地教宝贝学数学。然后仔细听来,他们的方法无非就是不断重复地问宝贝:“1加3等于几啊?2加2等于几啊?”遇到这样的情景,我总会感到无奈。这些机械的重复教育,最终会导致宝贝出现假听、假说、假读、假写的情况,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宝贝是靠记忆而不是靠思维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宝贝进入记忆学习层面,却不能进入思维学习层面。 LxJ中文字网

大家知道,左脑主数学、逻辑、语言等等,右脑主情感、空间、图像记忆等等,宝贝用记忆方式学数学,简单来说也就是左脑的活被右脑干了,但凡进入稍微复杂的数学学习层面,右脑就不够用了,所以数学越学越差也不奇怪了。 LxJ中文字网

LxJ中文字网

WHY

什么样的数学学习 LxJ中文字网

是思维性、而不是记忆性的呢? LxJ中文字网

WHY LxJ中文字网

数学是关于问题的学科,要让数学真正起到思维发展的作用,问题和探索过程就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焦点,而不是结果和答案。 LxJ中文字网

和其他任何的学科一样,宝贝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而且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但是我们依然需要鼓励宝贝,将眼光永远专注在过程中,这些过程包括: LxJ中文字网

  • “你发现了什么?” LxJ中文字网

  • “问题是什么?” LxJ中文字网

  • “你有什么条件?” LxJ中文字网

  • “按照这条思路走到底能不能走的通?” LxJ中文字网

  • “走不通了有没有别的路?” LxJ中文字网

  • “从思考中发现了什么模式?” LxJ中文字网

  • “猜一下以后寻找支持的证据和反例” LxJ中文字网

  • “想想怎么说清楚(证明)” LxJ中文字网

  • “评论一下这些想法” LxJ中文字网

  • …… LxJ中文字网

举个例子: LxJ中文字网

这两天我家大宝(9月开学读小学4年级)上了一个暑假的数学夏令营(是他老妈找的机构)。因为最近比较忙,我也顾不上去仔细考察。第一天回来,他就跟我说他不喜欢这个活动,然后我就看了一下他们的活动教材,头上冒出三滴汗—— LxJ中文字网

第一天内容的内容赫然写着:《等差数列求和活动》 LxJ中文字网

公式 LxJ中文字网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LxJ中文字网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LxJ中文字网

首项=末项-(项数-1)×公差 LxJ中文字网

和=(首项+末项)×项数÷2 LxJ中文字网

刷完公式提出问题:请求下列等差数列的和:1+3+5+7+9+11+13+15+17=? LxJ中文字网

所以我就明白了,其实我家大宝在这样的活动中基本就是懵懵哒。但是既然报了,又不能退费,只能坚持下去,同时,老爸需要尽力想办法弥补前期关注不足造成后果,于是就出了一个游戏的方案,我给老大画了一个图: LxJ中文字网

LxJ中文字网

我问老大:你看第一幅图,有几个正方形? LxJ中文字网

老大:1个, LxJ中文字网

我:几乘几等于1? LxJ中文字网

老大:1×1 LxJ中文字网

我问:第二幅图有几个正方形? LxJ中文字网

老大:4个 LxJ中文字网

我问:如果用一个算式表达该怎么说? LxJ中文字网

老大:1+3=4 LxJ中文字网

我问:几乘几等于4? LxJ中文字网

老大:2×2 LxJ中文字网

我问:那我们现在看了几幅图了? LxJ中文字网

老大:2幅图 LxJ中文字网

我继续问:那第三幅图如果用算式表达可以怎么说? LxJ中文字网

老大:1+3+5=9 LxJ中文字网

我问:几乘几等于9? LxJ中文字网

老大忽然跳起来,高兴的说道:“爸爸!我明白了!1+3+5+7+9+11+13+15+17一共有9个数字,所以9×9等于81!” LxJ中文字网

我很欣慰。所以就是这样,这就是数学思维过程,它存在于数字的关系中,变化中,需要我们去想象。 LxJ中文字网

真正让我们家长感到焦虑的,是我们对宝贝学习结果的关注,而不是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当我们把视线关注在“是什么”,排除掉“为什么”,数学就被降格为一个空壳子,思维的发展再也无从谈起。 LxJ中文字网

实际上,真实的学习和数学历史上的进程非常相似,特定的技巧和方法会在过程中自然产生,公式、解题方式、概念是非常和谐的关联在问题的背景环境中,并且自由生长,好像一棵棵植物。 LxJ中文字网

英语老师知道在阅读和写作的情景下学习拼写和发音最为有效;历史老师知道如果拿走背景故事,人物和日期就非常无趣;音乐老师同样明白脱离旋律、乐章,单讲音符和乐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如果把让解题技巧成为数学思维教育的主要内容后,数学教育认知就会变得割裂,缺乏乐趣,并且狭隘。 LxJ中文字网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说过一个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LxJ中文字网

老师要我把下面的句子背起来:两个数和的平方等于该两数的平方和,再加上该两个数乘积的两倍。”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一点概念也没有,而我无法记住这些字句时,我的老师就把书扔向我的脑袋,虽然书砸在了头上,但这并没能激发我的智慧。 LxJ中文字网

到如今,我们对数学教育的认识和19世纪可有不同? LxJ中文字网

LxJ中文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