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养”和缺失的“育”
一个被控制的宝贝要么会变成大人眼里的“不听话”,因为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反抗;要么这个宝贝会失去独立性,事事依赖父母,慢慢发展下去,是否家长又会责怪宝贝没有责任心呢?
在每次大家一起用餐时,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快点吃,多吃点,必须把这吃完……”类似的话。我很理解父母们的心情,天气很热,我们的活动量很大,大家都希望宝贝能够多吃点,总害怕宝贝吃不饱,可是肚子毕竟长在宝贝身上,他知道自己需要多少,就算宝贝这顿饭不想吃太多,那也有可能是因为他太累而没有胃口,也许下顿饭他就会好好吃的。成人也有没胃口的时候,回忆一下,当你没有胃口吃饭时,别人劝你多吃点,你是否多吃了些呢?我们无法决定宝贝的口味,尽管我们觉得“吃的多会对宝贝有好处”,还是让宝贝自己选择他喜欢吃什么吧。如果连口味这件事我们都替宝贝决定,那还有什么是宝贝能自己做主的呢?
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一种饿,叫做“你妈觉得你饿”。我们就这样“包办”着宝贝的一切,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宝贝没有责任心,没有主见,他认为学习是在给父母学,他会怪你忘记给他带作业本,他会到了三十岁还在啃老……你可曾后悔该让宝贝自己做主的时候,你没有给他机会呢?!
我还看到了与此截然不同的另外一幕: 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独立、非常自主的小姑娘,今年九岁,整个活动中,她都是自己背包,拎箱子。那天我们要换住所,她自己背上背着一个旅行包,手里拉着一个箱子,另一只手里还抱着一把琴。相比其他宝贝,我觉得她有些特别,想过去帮她,结果被她拒绝了,她妈妈见状对我解释说道:“不用帮,连我她都不要帮。她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解情况后,我又多观察了几次这个宝贝,尽管顶着烈日在爬山,尽管她感冒了,但她自始至终自己背着包,从来没有抱怨过,我想她累与不累这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她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而担当。
一个思想独立的宝贝或许就需要从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吧!教育宝贝无小事,小到吃饭、穿衣这些锁事,我想我们当父母的不如“偷偷懒”, 只为宝贝做好一日三餐,只为宝贝增添衣物,而让宝贝自己决定每顿饭吃多少,每天穿什么衣服吧。刚出生的宝贝尚且知道什么叫做“吃饱了”,有没有试过,一个不饿的婴儿,你强行把奶瓶塞进她嘴里,她也是不吃的。何况儿童呢!我想这位独立的小姑娘的妈妈应该在生活中没有要求她吃多少饭,或是一定要吃什么菜吧?她妈妈也应该没有替她决定每天穿什么衣服吧?
或许做为家长的您会说道:我家宝贝太瘦了,不管她吃饭,岂不是更瘦了?我想每个不爱吃饭的宝贝背后都有一个“觉得你饿”的妈妈吧?!我亲眼见过一个小男孩,比同龄人长得瘦小,每次去上学时,奶奶或爷爷都会给宝贝带上面包牛奶这类的零食,等到晚上要吃饭时,又抱怨宝贝不吃饭,指着旁边长得又高又壮的宝贝说道:“多吃点饭,你看看人家那个姐姐长得多高多壮实。”宝贝每次听到这话都是把耳朵捂住。做为旁观者,我真可怜这宝贝,明明是家长把宝贝的吃饭习惯破坏了,又反过来怪宝贝。我想问问这些抱怨宝贝饮食习惯不好的家长:您真的试过完全放手,不再干涉宝贝的吃饭后,宝贝如你所说的不好好吃饭吗?
就在夏令营最后的一天早饭时,我验证了“不用催促宝贝,宝贝也能吃饱”。餐间,一位爸爸只管自己选择了早餐,而儿子坐在椅子上,东扭扭西看看,连餐盘都没有拿。但是爸爸没有提醒这个宝贝“该吃饭了,或快点吃”之类的话,在我们吃了一半的时候,这个男宝贝自己站了起来,去拿了一个小面包吃,又过了一会儿,估计他觉得不饱吧,又一次起身,回来时拿了七八根烤肠,而且都吃光了,他还为自己打了一杯果汁。这个男孩的情况估计很多家长遇见过吧,您是不是看到自己都快吃完饭了,而宝贝还没有吃饭的打算而抓狂,是不是一遍遍地催促宝贝,是不是因为宝贝在你催促之后没有快速吃饭还闹得不愉快,何不试试把“唠叨”收起来。宝贝懂得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真的不需要别人替他决定。最好的教育智慧就在是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就是在爸爸妈妈和宝贝相处的点滴时光里。
说完了“养”,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对“育”的理解,或许您认为“育”就是教育,但是我认为教育分为“知识的教”和“心灵的育”,即心灵的陪伴,精神上的关爱和沟通。教知识的事,我认为就交给学校吧,我们来做好宝贝精神上的陪伴者就很好了。
什么叫对宝贝的陪伴?宝贝在写作业时,你在一旁指点,甚至唠叨算是陪伴吗?你陪宝贝去公园玩,但是你却把宝贝一撒手,自己抱着手机不停地拨弄,这是陪宝贝吗?任务性地陪宝贝读二十分钟的书,没有任何交流,没有任何倾听,这是陪伴吗?
或许由于社会压力过大,家长们在“陪伴”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家长们认为自己一定要努力工作,为宝贝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让宝贝有更多机会学习更多知识,就是对宝贝好的教育。经常听到家长跟我说道:“要不要给宝贝报奥数班,要不要提前让宝贝学英语”等等类似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问一问宝贝的想法不就解决了?为什么总是我们想让宝贝学什么,而不是宝贝自己的决定呢?不管是什么特长班,得要看宝贝是否感兴趣,宝贝喜欢那就是值得报的,宝贝不喜欢,报了他也不认真学。那么请问家长:您花那份冤枉钱买宝贝的不愉快为何呢?所以我在和大家交流这些问题时会告诉大家这样一个窍门:想亲子关系得到改善,最好是闭上嘴,竖起耳朵。闭上嘴是不要过多干涉宝贝,不去想方设法说服宝贝听从自己的建议,而竖起耳朵是为了多听听宝贝的想法,就不至于造成这样的结果——宝贝越来越不“听话”。家长觉得自己特别委屈,辛辛苦苦地挣钱,为宝贝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条件,却感觉不到宝贝的体谅。
上不上特长班,宝贝需要不需要接受学校功课以外的知识,都不是我们家长所需要考虑的重点,我们应该做的是发现宝贝所需要的,倾听宝贝的内心所想。借用一位夏令营中的爸爸的话来说明这一现象。这位爸爸在夏令营的前几天活动中参与的很少,发言也很少,偶尔见到他参与到工作人员安排的亲子活动中,我注意到最多的是他在玩手机,或许我用“玩”这个词有点冤枉他,他或许真的在忙工作,但既然是陪儿子来参加夏令营,何不干脆暂时放下手里的工作,放下手机,开开心心地陪儿子玩个尽兴呢?我心里这个期望终于在闭营仪式上实现了。
他在和大家分享他这几天的感受时说到:“这几天,我发现了儿子更多的优点,以前工作太忙,总认为父亲就应该是在外忙事业,对于儿子,我只是在给予他我认为一个父亲应该给的,而从未关注过儿子需要什么,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儿子需要我的陪伴,有了爸爸的陪伴,他明显更快乐,今后我一定要改变自己,多一些高品质的陪伴。”这位爸爸真的是典型地在养宝贝,认为给你吃穿,还有好的玩具,上好的学校,你就应该听话。可是宝贝是一个独立的人,除了物质上的供养,还必须有精神上的关爱。他们需要的不是多好的物质条件,不是能有机会去上各种特长班,而是在爸爸妈妈为他们报各种补习班或特长班时,听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是爸爸妈妈一次用心的陪伴,哪怕是和妈妈一起做个手工,跟爸爸一起来次赛跑之类的很经济的游戏,我想宝贝都是很开心的;宝贝需要的是自己即使某次没有考好,也能得到爸爸妈妈的接纳和鼓励,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如果是这种方式和宝贝相处,有了陪伴,有了倾听,有了沟通,我想教育宝贝就不再是难事,而是一件家长都愿意参与的趣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