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想和大家先分享2个小故事——
1刚放假就“被学琴”,10岁娃离家出走
重庆的小学开始放寒假,不少家长给娃报了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宝贝为躲避竟离家出走。10岁娃小康就因不愿学钢琴,偷偷跑去书店,30小时后才被警方找回。
2一场没有手掌的钢琴演奏俄罗斯名一叫Alexey Romanov的15岁少年,因为先天性的疾病,从小就没有手指,而被亲生父母遗弃。2年前,他被好心人收养,养父母不仅对他很照顾,看他对艺术的喜爱,还帮他找了专业的钢琴老师。才学2年他进步飞快,一首《River Flows In You》,太励志!
现在,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宝贝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这些早期的美育教育会在宝贝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家长也不要盲从,认为别的宝贝在学,自己的宝贝也不能“输”,因此不管宝贝是否有兴趣都跟风学习,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轻则浪费时间,使宝贝走上学业弯路,重则将扼杀宝贝对音乐的兴趣。
误区1:宝贝越小开始学习乐器越好正解:4-6岁学习乐器最佳宝贝经常接受音乐信号,大脑则非常自然地对音乐信号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就是音乐创作的生理基础。幼儿时期5-6岁是唤醒期;少年时期10-12岁是脑音乐功能建立期。因此,在4-6岁之间学习乐器应该是最适当的:
∮音感问题
绝对音感要在幼儿时期培养,一进到少年时期就嫌迟了。4-7岁之间是人生最敏锐的时期,过了这年纪敏锐程度就开始走下坡路,若错过最佳时机再开始进行教育,即使教育环境、教育手段再好也不能达到最高峰,因此要趁热打铁。
∮生理问题
由于宝贝的身心发展尚不健全,过早完成过于精细的动作会感到困难, 从动作发展来说,宜先进行肘、腕、手,最后才应进行手指的训练,从大幅度的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在手指肌肉尚未完全发育之前,可以先接受音乐的基础教育,如听音、认谱、节奏等训练可先学。钢琴、小提琴等专业性的音乐学习只要在学龄前(6岁)开始起步,就不算迟了。
误区2:别人学,我也学正解:盲目跟风不可取或许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有太多这种“不差钱”的家长抱着这样的心理,盲目跟风,根本不管宝贝适不适合、喜不喜欢学习艺术。艺术学习对这种家长来说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失去了艺术学习的本质意义。
更为致命的是这部分家长在宝贝学琴的过程中太过于“名利”,一旦宝贝没能在比赛中或者其他类似的场合中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或者在宝贝学琴的瓶颈期时,多数都会觉得失望,然后放弃。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自我认为宝贝的演奏水平已经很高,或者是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让宝贝失去了学琴的积极性。这样的学习也大多会半途而废。
误区3:宝宝学乐器就是为了考级正解:考级不可作为学习乐器的终极目标考级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达到,而不是成为宝贝们学习乐器的目的。在宝贝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家长应与老师主动配合,根据宝贝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循序渐进地学习,不能一味地赶进度、盲目攀比,把考十级作为最高境界,甚至越几级考试,使宝贝感到压力过大,出现许多不该出现的毛病。
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造成的结果是:只有进度,没有质量;只有音符,没有音乐;只有考级证书,没有真才实学。每一位家长,不一定要懂得考级内容,但一定要懂得艺术的发展规律,配合老师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教学,这样,宝贝才能获得相应的技艺,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也就水到渠成。
妈咪Jane告诉你
培养兴趣从小开始。音乐对宝贝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最易引起宝贝的感情共鸣,宝贝最早接受教育就是从感受音乐开始的。家长不妨从小给予宝贝音乐的熏陶。
? 选择适合宝贝年龄的音乐教育
● 从小让宝贝接触音乐,让他们习惯音乐的节奏性与旋律性。例如吃饭时,听些优美活泼的音乐,使宝贝心情舒畅、增进食欲;睡觉时,给宝贝听摇篮曲,使他情绪安定、平稳容易入睡;玩的时候,给他听欢快活泼的音乐,使他玩得高兴、开心。
● 家长还可以教宝贝唱歌,陪宝贝听各种音乐,聆听鸟叫声、流水声、风吹过树林的声音等,体会大自然的音乐。
● 随着宝贝语言能力的增长,可以教宝贝学唱歌,随着宝贝活动能力的发展,教宝贝在音乐伴随着下合着音乐的节拍、节奏做摆动手臂、拍手、走步等动作,或模仿动物的动作学习跳舞等。
● 还可以定期安排全家一起去听音乐会,体验临场演出的震撼与感动。
? 重视宝贝的感官训练
● 家长可以常常用提问的方式让宝贝辨别各种声音,培养对声音的辨识力。请宝贝闭上眼睛用耳朵听听周围的声音, 说出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哪个声音长,哪个声音短。
● 让宝贝模拟其熟悉的音响节奏,如:小呜叫,青蛙叫,汽车、火车的笛声等,并鼓励宝贝用简单的动作把对节奏的感受和反映表达出来。
● 让宝贝拍拍手,跺跺脚,说一说,敲一敲,培养宝贝的眼、口、耳、手、脚的协同配合。
? 和宝贝一起学习乐器
● 先让宝贝在玩中学习音乐,激发宝贝对音乐感兴趣,让宝贝和音乐做朋友,等到宝贝喜欢音乐了,再让宝贝选择一种乐器学习。
● 从最初学习一首乐曲开始,眼、耳、手就在大脑的指挥下协调运动,动作的过程越复杂脑神经参与的成分就越多,脑功能也就能得到更多的锻炼,使宝贝做到心灵手巧。
● 如果条件允许,家长自己可以更多地接触音乐,甚至可以学习一些音乐技能,宝贝经常看家长唱歌、练琴,自然会产生亲切感,随后会自发地喜欢音乐,同时由于家长的共同参与,宝贝能更自觉地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家长又成为最好的家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