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儿童厌食症怎么治疗|儿童厌食症原因
宝宝厌食症是什么引起的?引起宝宝厌食症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是突然的断奶引起宝宝的饮食混乱或者宝宝情绪不稳导致的,比如不熟悉的环境都容易引起宝宝情绪不稳定导致出现厌食症。
儿童厌食的主要原因:
(1)急性精神刺激。婴幼儿表现出来的厌食,一般发生在出生后5-8个月之后。这时,由于母乳的减少,饮食的种类由单纯母乳变成混合饮食,婴儿与母亲接触的时间开始减少,或母亲突然离开而改变了生活环境,特别是断奶后,宝贝托他人或到外地抚养,更容易引起婴、幼儿的精神变化。这个时期,正是神经系统发育的阶段,许多功能的出现和发展依赖于母亲的关心、爱抚和体贴,所以,作为婴儿的母亲,不论什么原因,这个时期对婴儿的接触时间是不能减少或突然离开的。否则,对婴、幼儿的精神刺激很人,不过只是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而已。由于精神的刺激,婴、幼儿在饮食方面则表现为厌食,先是消极进食,以后则主动拒食。
表面上看,好似不俄,奶头含在嘴里不下咽,有的甚至任乳汁从口角流出也不主动下咽,或咽了又吐:如强迫喂食,则哭闹不止,或把食物推开。这种情况的发生,除疾病原因外,大多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
有人也许以为,宝贝小,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并非如此。婴儿对精神利激也是非常敏感的。在育儿过程中,只要认真观察,因精神刺激而导致要幼儿厌食,或精神萎靡,以致饮食和活动均受到抑制,是很常见的。
我国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在其《幼科发挥》中曾详细记载了小儿精神情志方面的疾病:有一个一岁半的小儿,忽然有一天闷闷不乐,昏睡不语。万氏看后,既不像外感又无内伤表现。经过详细询间,原来有一个小孩经常和他在一起,自从那小孩外出后,此儿便精神不振,不思饮食。万氏让其父立即把那小孩叫来,果然此儿便转优为喜。万氏不用一针一药,就治好了一岁半小儿的病,宝贝的父母逢人便称颂万氏的医术高超。这个实例说明,儿童对精神的刺激确实是十分敏感的。按中医的理论,思过伤脾,必将影响饮食,这就是精神性厌食、甚至拒食的原因。
当前,青年夫妇双职工多,许多人为了工作,把不足一岁的婴儿断奶后交给保姆或送到奶奶家或外婆家。虽然为了工作只好这样,但是,根据婴、幼儿智力发展的特点和机体发育的需要,还应当掌握好断奶的时机。一岁以内是婴儿感知和发育的关键阶段,应当尽量多增加一些母爱,在断奶和寄养以前,应当给宝贝一个适应新生活的过程。要使婴儿逐步与领养者建立感情,陪伴一段时间,使其真正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后母亲再离开,以便预防精神性厌食的产生。虽然,这种精神性厌食可以慢慢好转,但是,这毕竟会给儿童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2)育儿方法不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目前绝大多数年轻夫妇只有一个宝贝,家庭经济生活条件优越,夫妇甚至祖辈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宝贝身上。为了避免宝贝哭闹,家长对其几乎所有要求都给予满足,要什么买什么,想吃什么给什么,毫不限制,宝贝身上随时备有食品。吃饭时,父母、祖父母边哄边喂,端着饭碗跟在宝贝后边到处转,一顿饭可以喂上1一2个小时。有时实在不耐烦了,难免要威胁恐吓一下,以便强迫进食。岂不知这种喂养的方法,也可以造成精神性厌食。使宝贝见饭就烦,毫无食欲。今天宝贝可能非肉不吃,明天可能非鱼不吃,等到第三天也许对鱼肉都不感兴趣了,最后是没有什么爱吃的。优异的生活条件,反倒把宝贝养得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或贫血,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可称为“富裕型营养不良症”。特别是3一7岁这个阶段最为突出。而这个阶段,正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难免影响大脑发育。
(3)被动进食。3岁以后的宝贝,一个很重要的厌食原因,是由于父母或家庭成员的过分行为。他们除了经常给宝贝特殊的饮食外,在吃饭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生怕宝贝吃不好,总是把好菜不停地往宝贝碗里挟,一会儿挟块肉,一会儿给块鱼,先前的还未吃完,后边又添上了。母亲这样,父亲及其他人也这样,其目的当然都是为了关心宝贝。但是要知道,任何一种外界强烈的信息刺激,都可以使大脑皮层出现过度兴奋,从而抑制食欲。在餐桌上,如果全家人都关心孩了,在宝贝心目中他就成了中心。如果每天如此,本身就是一种多余的信息刺激。不断地为他加莱,可以减少自己有选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主动性。而主动进食和被动进食两种不同的方法,各自对食欲的刺激是不一样的。因此,过多的注意宝贝的饮食,表面上看是关心宝贝,怕宝贝吃不好,但是恰恰相反,这正是造成儿童厌食的原因之一。
本内容和图片都是由用户投稿,如果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