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陪宝贝做作业的父母背后都有一把心酸泪,“陪宝贝写作业”真的是父母的事吗?前段时间被“陪宝贝写作业”的吐槽刷屏,好多人都参与了这场“发泄情绪的狂欢”,也有不少人在做出各自的分析,我们家小朋友也刚好处于还需要妈妈陪伴学习的年龄,家长该怎么思考和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陪读”是如何出现的?
其实陪宝贝学习不止是小学阶段,早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最初的形态很温和,就是大家都熟悉且赞赏有加的“亲子共读”,跟宝贝一起读读绘本,有趣又开心,基本不会有什么人抱怨。为什么呢?因为非功利啊!没有必须达到的目标,家长不焦虑,宝贝很自由。当然也有家长会跑来问我:宝贝不爱读绘本怎么办?宝贝爱撕书怎么办?宝贝坐不住怎么办?……但总体而言,都是小问题。大家心里也都明白,这主要还是因为年纪小嘛,等长大点了,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会加长,对故事、对绘本的兴趣多多少少会提升的。
但到了幼儿园大班、面临“幼升小”的时候,有一部分家长就已经开始“陪读”生涯了。跟从前不同,这时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比如必须学会20以内的算术、必须学好拼音、必须认得多少字、必须能用英文做简单的对话……项目在不断地增加,估计紧张的家长群体也在不断扩大。而且,这些内容在有些幼儿园的课堂上老师是不教的,这也就意味着,或者报外面的学习班,或者就是家长上阵了。其实,即便报了学习班,许多家长也还是会亲自督促的,尤其是会为宝贝制订学习计划,比如报什么班、学什么内容、什么时间点达到什么水平等等,都是亲力亲为。这时候,如果宝贝表现不佳,或者态度勉强,家长的各种脾气就已经开始出现。
而这种习惯延续到入小学以后,我想,就是“陪读” “陪写作业”的主要由来。为什么家长们回忆自己小时候,都觉得根本没有“陪写作业”这回事呢?你往前追溯,那时候就没有“幼小衔接”这一说,对不对?顶多有个学前班,也就是把宝贝们往教室里一放,能学到点东西就好,家长并不承担学习的最终结果,也就是能否考上某个学校。
所以从我的角度分析,“陪读” “陪写作业”只是表象,根源则在于:家长开始承担宝贝学习的结果。这句话写出来你就觉得:这好像有点错位了啊!怎么宝贝学习,家长也要承担结果呢?
还是从源头上来说,我觉得是整个环境对“亲子关系”、对“陪伴”的强调,使得许多家长不自觉地承担起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刚开始这当然是好事儿,但很容易失去适当的度,把原本应该由宝贝自己承担的责任也揽到了家长身上。当你看到其他家长都在为宝贝“加课”,当学校里的老师也觉得家长应当为宝贝的作业,包括预习、复习、订正等功课负责的时候(比如要求家长检查宝贝的作业),这种“错位”就渐渐地加深了。
树立“边界”非常重要
身为家长,我们得意识到,固然,宝贝的学习质量很重要,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很重要,但是,在父母和宝贝之间树立起清晰的“边界”,对宝贝的成长同样重要。因为宝贝要成为他自己,需要有独立意识,也就需要从父母这里“分离”出去,从家到幼儿园,再从幼儿园到小学,“分离”和“独立”的过程也应该是在不断加深。宝贝会越来越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事情。但“幼升小”及进入小学后的“陪读”状态,却在某种程度上打断了甚至阻碍了这个过程。
事实上,在这种共同背负(原本应该是宝贝的)责任的过程中,在“边界不清”的关系里,不仅仅宝贝的独立性发展会受到阻碍,这对他的成长非常不利,而且家长也并不舒坦,反而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暴躁。因为一方面,很容易把宝贝跟自己等同起来啊,宝贝没做好,就等同于自己没做好,但又不能代替宝贝做吧?就只能倒逼宝贝,对不对?另一方面,家长的时间被侵占,也会导致整个状态变差,原本自己想做的事情现在做不成了,家长的自我也在缩小。
不过好在,一旦意识到这些问题,其实解决之道也很简单,就是划定清晰的“边界”:什么是家长要做的,什么是宝贝得自己去做的。
家长的自我边界。这或许是很多家长都容易忽略的,所以我放到最前面来说。就是家长自己想要做什么、需要什么、不希望遇到什么情况。比如我,我需要每天有一段足够长的、不被打扰的时间,可以专心写作。那么在开始之前,我就跟宝贝约定:现在妈妈要去写稿,1小时内请不要打扰我。这就是划出“边界”。要不然,宝贝每隔10分钟就找我说点话,我的写作就完蛋了。我得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我不可能无限制地围着他转。而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关系是相互的,调整则是从自己开始最容易。一旦家长开始声明自己的边界,转回头,也就更容易理解宝贝也需要有他的独立边界。
家长的责任边界。要明确,家长并不是对宝贝负无限责任的。我们要为宝贝提供成长所需的资源,但不确保他必定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我们可以跟宝贝探讨“作业”的意义、完成作业的最佳方法,以及以身作则让他看到“认真”工作/学习是什么样子的,但“完成作业”这件事本身是宝贝的责任,而不是家长的。在其他事情上也一样,比如做个手工,家长可以给予协助,指点做法,但直接动手做就不合适了。哪怕宝贝做得不好,歪歪扭扭,那也是他的学习过程;哪怕他做失败了,家长给予安慰和鼓励,再来一次就是了。包括给予安慰这件事,我都觉得是需要划定边界的:宝贝就是得学会自己处理各种情绪,家长只负责提供方法和协助。总之,一旦把“边界”这个概念放进来,很多事情就会变得清晰。
事实上,家长有时候也是惯性使然,老觉得宝贝很小、需要保护和教导。那么就要经常提醒自己、乃至强迫自己,退后一步。其实只要尝试几次,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宝贝自己处理他的事情,状态和结果都蛮好的呀!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之前没想到过的新可能,比如用一些家长都没想到过的新办法,或者展示出一些家长都没意识到宝贝已经具备的能力。总之,宝贝的成长就是一个越来越独立的过程,如果家长觉得自己跟宝贝反而“绑”得更紧了,那就需要反省一下“边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