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任性、自私、自杀、抑郁等,宝贝长大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实都是在6岁之前埋下的,所以宝贝越小开始管越好管教。那么6岁之前的宝贝到底该如何管教呢?
6岁之前的宝贝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克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这几方面的训练。
具体她建议爸爸妈妈不妨可以这样做:
1、克制任性、防止压抑——6岁之前要对宝贝说“不”李玫瑾教授认为,宝贝6岁之前最重要的教养关键在于,对宝贝说“不”。
因为宝贝3、4岁跟父母闹的时候,顶多是躺在地上打个滚,但13、4岁的宝贝,你不满足他,他跟父母闹的方式就会变成离家出走,甚至是跳楼自杀、服毒自杀。
李教授曾经接触一个12岁宝贝被妈妈骂了之后服毒自杀的案例,宝贝之所以会走上绝路,就是因为妈妈的爱在他的眼里是没有界限的,宝贝知道妈妈爱他,所以就想用妈妈的爱来威胁妈妈,但他却不知道死的含义。
这就是父母给了宝贝“爱没有限制”的错误信息。
那么如何对6岁之前的宝贝说“不”呢?也是要经过训练的。
宝贝在3岁之前的哭,代表了宝贝有痛苦,3岁之后宝贝的哭就开始有目的性了,而不是纯粹的痛苦。
比如,他想要什么玩具,不给他买,他就会哭闹,在地上打滚。
这时候,家长就需要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
当宝贝哭闹的时候,把宝贝抱回家,放进没什么危险的卧室,把门关起来,只留一个家长在卧室里与宝贝一对一,一个家长管教宝贝就够了。
这时,不要骂他,不要打他,不要说教,也不要走开。
当宝贝哭得筋疲力尽的时候,给他擦把脸。同时问他要不要再哭了,想哭接着哭。
这样做,可以告诉宝贝,无理取闹的行为,父母不会让步也不会心疼,也可以让宝贝知道闹是没用的。
但同时也不能让宝贝太压抑,可以告诉宝贝,以后有什么事要好好跟爸爸妈妈说,如果他能说服家长就可以得到满足,这是在鼓励宝贝跟家长交流,
鼓励的频率是三比一,即,交流三次满足一次,让宝贝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被满足。
这样的模式建立好了之后,宝贝会知道无理取闹没用,如果自己特别想要会跟家长交流,这样到青春期之后宝贝和父母的关系就容易相处了。
2、克制诱惑、学会忍受——等待可以获取更大的满足以上是父母在宝贝面前时的训练方法,如果父母不在宝贝面前,宝贝能不能自我控制呢?
这就涉及到克制诱惑和学会忍受的训练方法。
可以通过延迟满足的方法来训练宝贝,比如找一些宝贝喜欢吃的零食,三天给他一次。
当这种频率成为习惯的时候,跟宝贝提个要求:如果这天给的零食能保留三天不吃,那么三天之后就给三份,如果吃掉了,三天后就不给了。
这样会让宝贝知道,等待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满足。
家长也可以告诉宝贝,你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今后的长远,训练宝贝的耐性。
这里再介绍另外一种非常简单有效方法——吃饭的等待与控制。
也就是在每次吃饭前告诉宝贝,大人不动筷子,自己不能先吃饭。
宝贝一般四五点放学后就饿了,而大人至少要到六点才下班。这样宝贝要跟大人一起吃饭的话,就得先饿一两个小时,这个过程宝贝不会饿坏,但这个饿的过程,的确很难受。
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可是将来宝贝走上社会,肯定会有比这痛苦千百倍的事情。
人只有自己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所以这种小小的痛苦也需要让宝贝自己去体会。
自己经历过了,让宝贝知道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别人跟他一样。
另外,还可以让宝贝知道,“我们是一个家,一个整体。”
3、防止自私、经历挫折——替别人着想的宝贝才能克服挫折宝贝成长过程中,自私是正常的。
因为宝贝在幼年弱小的时候,习惯了别人来帮助自己。
上学之后学习压力很大,家长通常也只要求宝贝管好自己学习,家里的其它事都不用他操心。结果宝贝一直到上大学都习惯了,不为父母负责任何事情。
所以宝贝自私的根源,就是家里人从来只让宝贝顾自己不管别人。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小校正宝贝的自私行为。
比如,家里好吃的东西,要让宝贝先挨个给家里的长辈吃,最后才轮到自己。
要让宝贝从小有家庭意识,比如,吃饭时谁没回来,要单独留下一份菜,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宝贝心里有别人。
当宝贝形成了习惯,不用你提醒,也会主动为那个没回来的人这么做。
将来他跟同学、室友,甚至他的配偶相处,也会很自然地做到心中有别人。
往往宝贝遇到一点挫折就什么想不开,只顾自己泄愤两脚一蹬跳楼,其实跟宝贝小时候吃完饭,嘴一抹碗一推就出去是一样的。
不教宝贝克服自私,往往宝贝就不会为别人考虑,所以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只会想到自己有多么痛苦,当自己承受不了这种痛苦的时候就想用最便利的方式解决,完全没有克服挫折的忍耐力。
那么挫折忍耐力要怎么培养呢?
挫折的忍耐力是需要靠体力培养的,也就是从小让宝贝吃一点体力之苦。
比如军训、游泳什么的。
建议可以带宝贝去学游泳,开始时宝贝肯定不想下水,但会被教练赶着下去。
回来之后说起第一次下水的感觉,宝贝肯定会说,喝了好几口水,怕得要死,以为自己快死了。
这种感觉会让宝贝铭记终身。以后再遇到挫折,家长就可以告诉宝贝,其实这就像你学游戏一样,一开始以为要死了,但只要自己努力不放弃,就肯定死不了。
所以现在青少年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除开抑郁症之外,很多都是因为宝贝的性格从小没培养好。
而这种培养一定要在宝贝12岁之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