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宝贝的地方就有“战争”,这不,又有两个宝贝因为一个玩具“大打出手”:
小点儿宝贝说道:“这是我的玩具!”
稍大的男孩儿说道:“借我玩,等会儿还你!”
“不!这是我的!”
这时,小点儿宝贝的妈妈介入:“乖宝宝要懂得分享!给哥哥玩玩嘛,别这么小气!”
这类场景在堂妈(ID:kexueyuer2013)小时候非常常见,现在也偶尔能看到逼迫宝贝分享的家长。
为什么家长想让宝贝分享?
鼓励宝贝分享之前,家长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让宝贝分享呢?
分享是种美德。在集体生活中,善于分享的宝贝能交到更多朋友,“自私”的宝贝可能被其他小朋友孤立。
别人家宝贝都肯分享玩具,自己的宝贝就会动手抢别人的,太没面子了!
分享是种美德,但美德应该建立在自愿和快乐的基础上,逼迫宝贝分享就是道德绑架!
什么时候宝贝才肯分享?
多大宝贝才愿意分享?一般情况在5~6岁,大多数学龄前的宝贝没有分享的概念。
宝贝是否愿意分享,家长可以从几方面判断。
1.宝贝是否有物权意识
宝贝有了物权意识,充分享受了物权后才可能主动分享。
宝贝2岁左右进入“物权敏感期”,他/她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
物权意识的建立能让宝贝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尊重别人的物品。
如果宝贝的物权意识尚未建立,家长强迫宝贝分享,宝贝感受不到分享的快乐,反倒认为自己的权利被剥夺。
2.宝贝是否有社交意识
培养分享意识的必需条件是让宝贝处于集体中,有了社交行为才存在分享的需要。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感触:
1岁多的宝贝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小朋友玩。这是因为2岁之前是宝贝的社交冷漠期。
3岁左右的宝贝开始有社交意识,他/她不再粘着爸爸妈妈,想要和小朋友一起玩。
大多数3岁的宝贝开始上幼儿园,接触到更多的小朋友和公共设施就产生了分享的需要。
家长要确保宝贝已经习惯和小朋友相处,熟悉的相处环境会让宝贝产生信任感,只有互相有了信任感,才能进一步培养分享意识。
3.分享是否自愿+快乐
只有建立在宝贝快乐、自愿的基础上,分享才是美德。
在成年人的世界,分享是互惠互利的事情。我们内心很清楚,分享可以得到回馈。
但在宝贝看来,分享等于失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宝贝愿意分享食物(自己吃不完),但不愿意分享玩具的原因。
家长引导宝贝分享,首先要让宝贝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并且让宝贝明白,分享不等于失去。
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宝贝分享?
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方法永远比问题多。
1.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美国教育专家Sara Lise Raff 认为:5岁之前的宝贝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概念。但家长可以将共享、合作的意识注入到日常生活中。
尝试轮流拥有一个物品,是宝宝学习分享的第一步。比如搭积木,妈妈先搭一块,然后对宝贝说道:“该你玩啦!”
2.家长给宝贝做好榜样
宝贝常常观察并模仿家长的行为,所以家长要为宝贝建立好榜样。
妈妈吃苹果时问宝贝想不想来一块;看电影时爸爸妈妈互相咨询对方的意见等,家长的示范作用能促进宝贝分享意识的建立。
3.让宝贝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分享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轮换和交换,这两种方式都能让宝贝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家长可以用计时的方式引导宝贝进行轮换,让宝贝明白,分享不等于永久性失去。
在公共玩具区,家长告诉宝贝,你能玩10分钟,计时器响了后轮到其他小朋友玩10分钟,小朋友玩了10分钟,你又可以玩10分钟。
家长还可以引导宝贝和小朋友交换玩具,让宝贝懂得,分享玩具自己不仅没有失去玩具,反而可以玩到别人的玩具。
宝贝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也会越来越愿意去分享。
4.家长及时称赞宝贝
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关心宝贝是否有礼貌、有教养,但常常忽略宝贝的进步。
宝贝做到分享时,家长要给予表扬或直接给宝贝一个大大的拥抱。
家长的肯定让宝贝认识到,分享是正确、被称赞的行为,这样激励宝贝继续分享。
5.建立分享规则
成年人有视若珍宝、不愿借给别人的东西,宝贝也是一样。家长和宝贝将物品分类,哪些是愿意分享的,哪些是不愿意分享的。
宝贝从小盖到大的被子不愿意分享,但绘本和食物可以分享,如何分类由宝贝自己决定。
所有方法都建立在宝贝自愿的基础之上。尊重宝贝的物权意识,多给宝贝提供社交机会,TA早晚会迈出分享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