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宝贝的过程中,相信大部分家长都遇到过宝贝不听话、乱发脾气的情况。然而,不少家长的处理方式却有失偏颇——或是严厉打骂,或是不管不顾,或是盲目说教等等。
其实,宝贝发脾气是有原因的,只有对症下药,才不至于伤害我们跟宝贝的关系。
1、为满足欲望
看到别的小朋友戴着电话手表,妈妈不给买,宝贝生气地砸东西;整天不好好吃饭,就想吃肯德基,爸妈说了几句宝贝就撒泼;同学出国旅游,宝贝也吵着要去不成,立马变脸对着父母大吼大叫......
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比比皆是。许多宝贝正是因为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大哭大闹。不难发现,他们发脾气的理由大多是为了食物、玩具、旅游或是自由等等。
很多宝贝之所以一次次这样做,是因为之前有过成功的先例。他们知道,当自己想要某样东西时,只要发脾气,父母就会答应。
所以,在宝贝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坚决制止,绝不心软。如果宝贝已经多次这样做形成了习惯,对于说教置之不理,父母不妨试试“有意忽视”的办法——任其哭闹。相信在宝贝有过几次失败后,便会慢慢改变这种发脾气的方式。
2、为吸引注意
在很多家庭,爸爸妈妈都是比较忙碌的,一天下来,他们陪宝贝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有时候即使有空陪陪宝贝,也多半是心不在焉。
于是,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宝贝看到爸爸在玩手机却对自己提出一起玩的要求置之不理时选择大发脾气砸玩具?为什么有些宝贝在看到妈妈忙着聊微信却全程不理自己时急的破口大骂?
其实,这样的宝贝发脾气纯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当他们的要求、情感不被重视时,就会从心底觉得缺乏安全感。因为在他们看来,爸妈一心只顾玩别的完全是在忽视自己。
因而,面对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就需要增强与宝贝的沟通,多多陪伴宝贝。并且在陪伴宝贝的时候做到专心致志,让宝贝感受到自己的重要。
3、渴望被理解
在不少家长看来,宝贝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年纪,不用为生计发愁,不用为人情世故埋单,哪里会有什么烦恼?正是这种想法,阻断了家长与宝贝之间的良好交流。
于是,你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宝贝不愿总是被父母催促而撕掉作业本;有的宝贝想学习音乐却被父母嘲讽而把自己禁闭了几天;有的宝贝看到父母随意把玩具送给了亲戚家小女孩而气的不吃不喝......
事实上,在这种情形下宝贝发脾气,多半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情感或需求不被理解。在宝贝看来,父母根本没有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乎的是什么。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绪,跟宝贝好好谈谈心,了解宝贝的喜好,在做决定前征求一下宝贝的意见,让宝贝感觉到自己不仅被父母尊重,更会被父母理解。
4、受父母影响
俗话说,情绪是会传染的。一个家庭里,爸爸妈妈温和有礼,宝贝多半也开朗温柔;反之,爸爸妈妈经常发脾气,宝贝肯定也暴躁不安。
不难发现,许多爱发脾气的宝贝背后往往站着一对同样暴躁易怒的父母。妈妈做的饭不好吃,就习惯性地数落;宝贝考试不及格,二话不说一顿打骂;伴侣说错一句话,马上暴跳如雷叫你滚......
可想而知,长期呆在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父母身边,宝贝的心理该有多么恐惧。见惯了父母发脾气的方式,宝贝也会有样学样。深受父母的影响,他们甚至会觉得发脾气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如此,想要宝贝少发脾气,父母就需要以身作则,改变自己不好的言行。同时,引导宝贝知道发脾气带来的坏处,和宝贝一起改变,一起进步。
5、为逃避责任
不少宝贝对着父母大发脾气,往往是因为他们犯了错,却害怕父母的责罚,于是选择以哭闹的形式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
比如,宝贝在学校跟同学打架,不小心把同学打伤了,回家后却害怕父母的打骂,于是干脆对着父母发火;或是,宝贝把邻居家的玻璃砸碎了,看到爸爸要发脾气了,马上嚎啕大哭。
在这种情形下,宝贝发脾气需要区别对待:
如果宝贝只是无意中犯了错,那么父母不必严厉责怪,只要告诉宝贝下次注意不再犯就行了;但是如果宝贝是故意犯错,父母就需要耐心的教导,该批评的还是要批评,让宝贝认识到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逃避责任。
其实,面对宝贝发脾气,我们首先需要尊重宝贝发脾气的权利,让宝贝尽情地宣泄出来,不要闷着,并让自己保持冷静淡定。毕竟,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能自已的时候。
之后,认真倾听宝贝的苦恼,及时判断分析宝贝发脾气的原因再施以对策。
最后,耐心教导宝贝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帮助宝贝走出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