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产后上班,然后将宝贝交给家里老人照顾,这是很多中国父母的育儿模式,但是,家里老人真的胜任教育宝贝的责任吗?他们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做法,其实往往给宝贝造成误导,甚至将宝贝引向了歧途。以下这些类型的老人不适宜帮你带宝贝,请爸爸妈妈们慎重:
1迷信思想重
有一个奶奶,说自己的孙子命里缺金,立马就把自己的金戒指摘下来塞到宝贝的嘴里了,三个月的宝贝一下子就吞下去了,差点丢了性命。
还有一个奶奶,新得了孙子,高兴极了。要按照“习俗”用钱给宝贝洗澡。结果宝贝皮肤严重过敏,浑身起大红疙瘩,哭闹个不止。就这情况下,奶奶还不觉得有何不妥。
2强迫宝贝吃饭老的观念是,宝贝白胖才最好。老人也总希望宝贝吃得很抱,所以习惯不停地喂,甚至追着喂。
有些宝贝不想吃,老人就威迫利诱,用零食哄,用语言威胁“不吃我就让警察抓走你”,用动画片引诱……其实,越是强迫,宝贝越排斥吃饭,而还造成宝贝吃饭时吃零食、看电视的坏习惯。
3追着宝贝给吃东西在幼儿园里头,在游乐场里头,宝贝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老人趁他不注意嘴里塞一个水果。在老人看来:只有这个时候,宝贝不会轻易抗拒,塞一个,宝贝就会吃一个。吃一个,就算一个。
老人做得对不对呢?实际上这个小小动作极易破坏了宝贝注意力的发展。有些宝贝上学的时候,为什么他的注意力不好?实际上就跟他小时候一点一滴的这种“被打扰”有关。
4给宝贝穿很多老人怕冷,于是他们也习惯地给宝贝穿很多。宝贝是纯阳的,他不怕冷,除非他的体质生下来就偏弱。结果宝贝一运动,就容易出汗,汗凉了,宝贝一热一冷,反倒更易生病。
5鼓励宝贝说谎女儿嘴上有甜味,妈妈就问:你吃糖了?她想了想,说道:吃了。这时爷爷就冲出来,说道:你这个叛徒,我都告诉过你不要告诉你妈妈,你还跟你妈妈说。
妈妈知道,不能跟老人起冲突,只好压着情绪,跟宝贝说道:一定要跟妈妈诚实,吃了就是吃了,妈妈不是不允许你吃的明白吗?
第二天,宝贝又吃糖了,妈妈再问时,女儿疑惑了半天,想了想,说道:我吃了还是没吃呢?她不知道他该怎么样回答。
一方面,这宝贝怕爷爷说他是叛徒,一方面又怕妈妈担心。你看,宝贝是天生的外交家,所以很多父母发现宝贝可会察言观色了。他们会看看爷爷奶奶允许的是什么,如果爸爸妈妈不允许就不去找他们了,转而去找爷爷奶奶。
6限制宝贝探索老人最常跟宝贝说,慢点跑,别摔着。一岁半后,其实经常是爷爷奶奶稍不注意,宝贝一溜烟就没有了。于是老人害怕:我干脆就抱着他好了。经常抱着宝贝会导致什么情况?一旦会走路的宝贝,反而不愿意走路了,老想让大人抱着。宝贝也会形成了不敢冒险的意识,前面有危险,还是呆奶奶身边好了。这样很容易养出胆小的宝贝。
7老人听力衰退有些老人听力衰退,总是对宝贝说话声音过大,而且看电视的时候习惯将电视声音开得比较大。这样长期以往,都会对宝贝的听力有损伤。
8毫无限制的给宝贝吃零食宝贝一哭闹,什么糖、汽水、零食都给宝贝吃了,疼爱宝贝到无节制的地步。老人也不知道什么食品添加剂,也不知道零食危害宝贝健康,更不知道添加剂会损害宝贝的大脑。
9“替代”宝贝做事情妈妈问:宝贝,你今天去哪里玩了呀。然后奶奶就说我们今天去小公园了。妈妈没吭声,又问:你今天见到哪个小朋友了啊?奶奶说道:我们见到谁谁。
另外一个例子,宝贝吃饭前喜欢帮妈妈端饭,家里老人就很担心饭碗会摔掉,一般都是宝贝还没端起来,就被老人接过去了。
这些行为,其实是减少了宝贝自己学习的机会,对宝贝语言发育和动作协调封能力的发展都是有影响的。
10帮宝贝穿衣
好多宝贝三四岁了,都不知道怎么自己系鞋带,不能穿衣服。老人说宝贝小,大人应该帮忙,或者说宝贝穿得不对,出去会让人笑大人没尽责。但实际上宝贝学穿衣穿鞋有个过程,犯错多了,慢慢的就会自己纠正。老是帮宝贝穿,宝贝没机会犯错、也没机会纠正,自然就不会了。
11老人缺乏活力现在大城市中,很多家庭中的老人年岁都比较高。因为大城市中的年轻人,结婚和生宝贝的时间本就愈来愈推迟,上班后陪伴宝贝也少。这些缺乏活力的老人带宝贝,他们跟宝贝身体上的接触偏少,容易造成宝贝安全感的缺失。母婴肌肤的接触,是婴儿建立安全感的基础。
这类宝贝长大后不会主动跟别人交流,也不知道怎么跟人沟通,他们往往会内向,甚至抑郁。
12宝贝摔倒追究桌子的责任宝贝撞在桌子摔倒了,老人赶紧将哇哇大哭的宝贝抱起来,“打它,桌子不乖,撞到宝宝,打它……”这是育儿还是害儿呢?这样的教导,让宝贝是非不分,长大后,往往将自己的失误和过错推到客观环境或者别人身上,这样的宝贝,不善于自我总结和纠正,也终究会变得自欺欺人。
13欺骗宝贝“你将这碗饭吃了,奶奶等下带你去买糖”,“你去睡觉,爷爷明天带你去公园”……结果,宝贝欢天喜地吃完了、去睡觉了,但是爷爷奶奶故意将承诺忘记了,或者干脆说“下次再给你买”,“下次再带你去玩”,宝贝也是有自尊的,被骗多了,会养成怀疑的习惯,逐渐地,也学会去骗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