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明明一家从公园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进到家里,黑漆漆的。明明说道:“真黑呀!”这时爸爸让明明把手伸出来。明明叫起来:“哎呀!我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见了。”爸爸说道:“对!很黑的地方,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见,就叫做‘伸手不见五指’,学会了吗?”明明说道:“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我学会了!”
在生活中教,就是把宝贝的学习变成他的一种“经历”;在特定的生活环境里,他能经历一次事件,获得一次具体经验,最终学到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这样的学习,宝贝理解准确,记忆牢固,而且没有任何精神负担,效果会非常好。
爸爸带着3岁的儿子散步,走到一个花坛跟前停下来了。爸爸说道:“你顺着花坛左边往前走,我从右边绕过去。我们在前面会合,好吗?”儿子马上往前蹿,爸爸也是三步并两步地往前赶,眼光却总顾盼着花坛那一边的宝贝。儿子抢先几步跑到花坛的另一端,主动迎向爸爸。等他跑到爸爸跟前时,欢呼般地叫起来:“爸爸,我们会合了!”爸爸也应声道:“对,我们会合了。”
我带着宝贝走在马路上时,总喜欢跟宝贝指指点点。走到果皮箱跟前,我就对她说道:“这是果皮箱。”说完把刚剥的香蕉皮扔了进去。我常骑自行车带宝贝去幼儿园,往左拐了,就告诉宝贝:“我们向左拐弯了”;该向右拐了,也告诉宝贝。即使宝贝一时不能分清左右,我们始终坚持这样做。宝贝过4岁生日时,我们坐公共汽车去动物园,汽车刚一拐弯,小孩就说道:“妈妈,我们向左拐弯了。”车上的人很惊讶,问我:“她几岁了,怎么这么小就能分清左右?”其实就是骑自行车的时候教的呗。”
在生活里,家长要善于引导宝贝注意外部世界。这应该成为家长实施早期教育的日常功课。完成这一“日常功课”的具体办法是:伸出手指,指着周围环境的某一部分、某一点,引起宝贝的注意,用非常简单的句式,“看,这是……(什么),”或“听,这是……(什么)。”即使每天只指点三五次,说那么三五句,一两年坚持下来,家长也会发现大有收获。
在宝贝快满3岁时,我第一次带他出去旅游,他第一次离开妈妈的怀抱,第一次坐上了火车,第一次在大海上航行。对于那些景点,他根本无法把眼前的建筑物和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联系起来,他有些疑惑,但又异常兴奋。当然,等旅游结束回到家,见到了多日未见的妈妈时,他还第一次感受到重逢的喜悦。没有离别的感受,就不可能获得重逢的喜悦。情感方面的酸甜苦辣,也要有意让宝贝感受。
家长应在有限的范围内尽量丰富宝贝的生活,在现有的生活流程和生活环境里挖掘教育资源,帮助宝贝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认识世界,使用新的言语和方式,让宝贝有新的注意点。有条件的话,不妨多带宝贝出去旅游。 在外出时,宝贝会接触许多新鲜事物,也会看到许多在家乡看不到的景物。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会给宝贝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好处。如果家长在宝贝生命发展早期,有意让他经历更多的“第一次”,那么对宝贝的培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