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宝贝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父母们用到最多的描述是:
早晨刷牙、洗脸、穿衣服,总是慢吞吞的,一点都不着急
总是边玩边写作业,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
总爱丢三落四,不是找不到这个,就是找不到那个
写作业真的太粗心,明明都懂,就是做不对
磨磨蹭蹭,时间似乎总是不够用
……
其实,上述都属于缺乏条理性的表现。
一个缺乏条理性的宝贝,即使很有天赋、很聪明,却往往因为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管理不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从而导致真正重要的事情要么没时间做,要么做得差强人意,最终堕为一个低效能的宝贝,远离本该属于自己的成就。
这一点,在男孩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由于缺乏条理性、规划性,譬如总是收拾不好自己的书包,理不清课业重点,管不好自己的课余时间,结果成绩总是落后于同班的女同学。这将给这些男孩带去极大的挫败感,严重影响男孩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是,慢和拖沓是两回事。
有的宝贝的确做事会更慢些,宝贝越小就越慢。但这绝对不是毛病。若父母常嫌宝贝慢,过多催逼,或者干脆替代,那么问题就真的来了:一个真正拖沓、散漫、凡事不操心的熊宝贝,往往就是这么养成的。
一旦父母嫌宝贝慢而把本该属于他的事代劳,那宝贝就会形成依赖性:自己一做不好,身边就会有大人着急忙慌地批评指责,与其听唠叨,倒不如干脆拱手承认:“我就是做不好啊,那么你都替我做了吧。”
一旦宝贝按照自己的规划在做某件事时,父母不停地在旁边催促,宝贝的条理性就被打断,就会变得缺乏耐心,变得更加毛躁:“烦不烦啊,总是催催催,我就这样慢,看你还能怎么办?!”
这些被催促、被挑剔着长大的宝贝,一般都会有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有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等表现。
到最后,这样的小孩还可能被父母冠之以“不听话”、“怎么管都没用”等“罪名”。
让我们试试站到宝贝的角度去看看吧。
当宝贝遭遇大人的不满,被催促再快一些、再做得好一些的时候,宝贝们的内心具体又在承受着什么呢?
如果可以表达,他们也许会满怀伤心、甚至愤怒地说出下面这些话:
▌“我还不太会熟练地做这些事!”
宝贝的动作并非像成人一样那么迅速。很多技能他们才刚刚学会,他们也很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符合父母的期待。
但即便他们很努力的去做,在父母看来也许仍旧不够熟练和快速,比如让3岁的宝贝快速又正确的穿好衣服。
还有些事情,受限于宝贝肌肉力量、身体协调性的发展,催促宝贝超龄地去做一些事情,结果肯定是又慢又做不好,比如让5岁的宝贝字迹工整的完成作业。
所以,父母需接纳宝贝的慢和不熟练,不向太小的宝贝提出太高的要求。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快?快有什么好?”
没有时间观念和紧迫感,是宝贝没办法跟上父母脚步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比如你让他在3分钟之内穿好鞋,迅速出门。他可能真的不知道3分钟是多久。更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3分钟内穿好出门,晚一点又会怎样?
宝贝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件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或者说,如果没能准时完成,又会有什么不一样。他只是在延续着从前的习惯而已,他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
建议多使用这样的句式:“你快些做完……我们就可以早点去玩……”,告诉宝贝早些做完某个事的好处,可以给宝贝一个加快速度的动力。
▌“我根本就不想做这件事,我很愤怒!”
忽视宝贝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发展的后果,就是遭到宝贝的抵触和反抗。
比如宝贝不喜欢练琴,但为了考级,父母硬逼着宝贝练。宝贝没办法违逆父母的意愿,要么磨洋工、要么故意不好好练。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并期望父母能够看到和理解。
所以,当宝贝磨蹭,父母们,尤其是那些比较强势的父母需要自查:我是不是太过压制了宝贝的主见和感受?
▌“我天生就是慢性子;我需要更多时间预热。”
有些宝贝天生就是慢性子,他们的神经气质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是宝贝一生都很难改变的先天气质,也许会不被急性子的父母接受。
还有一些宝贝属于慢热型,需要在熟悉之后再行动。
比如随父母参加聚会,当你逼宝贝快点叫人的时候,反倒是打乱了宝贝需要先熟悉再融入周围环境的节奏。盲目的催促反倒让宝贝无所适从。
管理宝贝“磨蹭”的一个常规方法是:给宝贝输入“短频率和快频率”的刺激。
什么叫“短频率和快频率”的刺激?其实就是提供机会,让宝贝体验专注、快节奏的操作。今天的游戏推荐就是这方面的范例。我们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去帮助宝贝更轻松地学会更多独立、自理的本领,最终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包括自己的生活。
NO.1 神奇的杯子
适合年龄:1岁以上
准备3个杯子,和一个小积木块。首先,当着宝贝的面在3个杯子中选择1个,把小积木藏在那个杯子底下,然后移动杯子的位置,让宝贝猜猜积木在哪个杯子里。游戏过程中,不要把杯子移动得太快,否则宝贝就找不到积木了。
移动杯子的时候,要让宝贝的注意力集中到其中一个杯子上,以锻炼其注意力。这是一个很好地锻炼宝贝执行性注意能力的游戏。
TIPS:在游戏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宝贝回忆积木的颜色和形状,训练宝贝的视觉记忆。
NO.2 我能穿对鞋
适合年龄:2岁以上
宝贝喜欢光脚走路,在家里,经常动不动就会把鞋子脱掉。这时候,妈妈就可以教他练习穿鞋的游戏。
妈妈在帮他穿鞋时,可以一边穿一边有节奏地说道:“先把鞋子摆在脚前面,脚尖先穿进来,再用力蹬一下,最后扣上魔术贴。”等宝贝可以轻松走动、站立和蹲下时,妈妈可以让宝贝试着自己穿。慢慢地,可以教宝贝分清楚左右脚的鞋,左脚穿像左脚的鞋子,右脚穿像右脚的鞋子。这样,宝贝渐渐就能穿对鞋了。
TIPS:穿鞋子的游戏可以培养宝贝的手眼协调能力,最主要的是,可以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NO.3 传统木头人游戏
适合年龄3岁以上
木头人游戏我们小时候都玩过,是传统的亲子游戏。爸爸、妈妈和宝贝,还可以增加其他的家庭成员。妈妈一边拍手一边说道:“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儿歌念完后,立刻静止不动,不说不笑地对视,谁先忍不住动或笑了,就输了。还可以逐渐增加游戏难度,妈妈当先动的那个人,对依然坚持不动的宝贝进行外部干扰。
TIPS:木头人游戏有助于提高宝贝的自控能力及抗干扰能力。
NO.4 开餐厅
适合年龄3岁以上
宝贝看着爸妈在厨房忙碌,总是心生向往。喜欢去厨房弄弄这个,搬搬那个。很多父母都会烦宝贝“瞎捣乱”,一做饭就把厨房门关起来。其实,厨房是一个可以培养宝贝自理能力的好地方。如果父母担心,可以和宝贝玩“开餐厅”的情景扮演游戏。
可以“卖”给宝贝几个塑料盘子,几片青菜,或者一个胡萝卜,一个垃圾桶,然后,他就开始模仿大厨做菜了。别小看做菜,择菜、洗菜、切菜、炒菜都有讲究,整个一套程序下来,对宝贝培养规则意识帮助也不小。做完菜,可以一起分享“美味的午餐”,爸妈扮作客人,“吃”的时候对宝贝的厨艺频频陈赞,让宝贝有成就感。吃完之后,宝贝又变成服务员,需要收拾客人用过的碗筷。
TIPS:开餐厅的游戏,不仅培养了宝贝的自理能力,还培养了规则意识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