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楚争霸大幕刚刚开启,晋国政坛上就响起一声惊雷,中军将郤(xì)縠老同志突发脑溢血去世,晋文公随即任命下军佐先轸(zhěn)为中军将。
晋文公之初,推出“三军六卿制”,设立三支军队由六卿统帅,按照职位大小六卿排位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晋文公时代的中军将相当于元帅,属于军中一把手,后来中军将又掌握了执政权力,按照“长逝次补”原则,郤縠去世,应由中军佐郤溱接任,怎么也轮不到下军佐先轸。即便晋文公考虑到权力平衡,不让郤氏做大,避免中军佐郤溱接任,也应该提拔上军将栾枝,但事实却是颠覆性的破格提拔了下军佐先轸。
那么,先轸到底是什么人?尽管《史记》没有为先轸单独列传,《左传》只有寥寥数笔,但通过零星的记载拼凑起来却可以发现,原来先轸这个人军事谋略能力超强,是实至名归的晋国第一名将,中国兵法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大师,还是孙武诡道思想的源头。
年青时候的先轸如何,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应该是重耳的好友兼死党。重耳与父亲晋献公反目出逃之后,先轸就此追随重耳一路流浪,与他们一起流浪的还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人。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去就是十九年,再回来已是“乡音无改鬓毛衰”。
十九年的时间,重耳与先轸等人南上北下、东奔西走,塞北草原、秦都雍城、中原小国、齐都临淄、宋都商丘、楚都郢城等等,在留下了他们疲惫的脚印之余,走万里路又让他们大开眼界,领略到了各地不同的风情。
公元前六三七年,晋惠公夷吾病死,唯一儿子公子圉继位为王,史称“晋怀公”。晋惠公时,晋秦爆发一场战争,晋国惨败,秦穆公由此称霸,晋惠公就将公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秦穆公将公族之女怀嬴嫁给公子圉,想要书写秦晋之好。但五年之后,公子圉翻脸逃归晋国,怀嬴不肯跟他回去,由此秦穆公对晋怀公印象很不好,于是就将目光转向了一直流浪在外的重耳身上,准备扶持重耳归国,建立秦晋同盟关系,以更好的维持秦国霸主地位。
重耳与秦穆公一拍即合,秦穆公又将五个族女嫁给重耳,其中包括怀嬴,双方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在秦穆公的三千兵马与晋国内部栾枝、郤谷等帮助下,重耳重回晋国。重耳升级为晋文公,先轸等人鸡犬升天,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职位是“下军佐”,深得晋文公信任。
和平是军人的坟墓,战争是军人的舞台,齐桓公去世之后,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春秋大国一直都不缺少战争,先轸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
晋文公之初,从南到北,蔡国、陈国、许国、曹国、郑国、鲁国、卫国等都已臣服了楚国,成为楚国势力范围,楚国已经从长江流域扩张到了黄河沿岸,直逼晋齐家门口。公元前六三三年,宋国叛楚附晋后,楚国组织诸侯联军攻打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
不救宋,晋国必然会失去宋国,也会失去其他小国的信任,必然无法成为霸主;救宋,晋国没有信心击败楚国,而且晋宋之间隔着楚国盟友——曹国、卫国,晋国直接救宋有侧背遇敌的危险,加之劳师远征,困难很多。一时之间,晋文公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先轸对晋文公说:当年流浪时,宋国礼遇重耳等人,如今应该报答恩情;宋国背楚附晋,晋国解救宋国,将会树立晋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威信,奠定霸业之基。
晋文公也想救宋奠定霸业基础,但问题在于如何救宋,直接派兵与楚军对峙的救宋方式太过危险。执政狐偃赞同救宋,提出了一个办法:攻打楚国盟友曹国、卫国,吸引楚国前来救援,如此就解开了宋国之围。两百年后,齐国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形成了我们熟知的“围魏救赵”之计。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