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五日,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下大气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
那么,如何以“竞争中性百思特网”为原则推动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世界银行集团金融、竞争力和创新全球业务部首席民营经济发展专家张春霖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表示,国企要尽可能把自己的商业性业务和非商业性业务分开,加强预算管理,政府按照竞争中性原则“花钱买服务”。
张春霖 ICPHOTO 资料图
张春霖表示,要做到保持“竞争中性”,至少三个方面比较重要:一是国有资本管理,国家需要对投入国企的国有资本总量的增长率进行调控,并且要求国企给国家提供一个与市场水平相当的回报率;二是必须清理各种补贴和补贴性质的优惠政策;三是给国企和非国企平等的社会地位。
二零一八年一零月一四日,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在二零一八年G三零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表示,将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此后,“竞争中性”一词成为舆论焦点。
二零一八年一二月二四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提及“竞争中性”一词,会议决定要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在招投标、用地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大中小企业一视同仁。二零一八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二零一九年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二零一八年八月,张春霖曾撰文“国企改革再出发”阐述了他关于如何以竞争中性原则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观点。在文中,张春霖认为,目前随着非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如何合理界定国企在经济中的角色,保证国企和非国企之间的公平竞争,已经成为日益紧迫的挑战。
张春霖于一九九九年加入世界银行,曾在其北京办公室和比勒陀利亚办公室工作。加入世行之前曾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处长。公开资料显示,张春霖曾在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经济学,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吴敬琏教授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以下为问答实录:
澎湃新闻:“竞争中性”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起源自哪里?
张春霖:竞争中性(competitive neutrality)原则针对的是政府行为,其要害是说政府的行为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应该是中性的,所谓“中性”,就是说不给任何市场参与者,包括国企,带来“不当竞争优势”(undue competitive advantage)。
为什么非要说“不当”呢?因为有些政府行为可以改变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并无不当。比如说政府提高了环保标准,就会使那些环保做的比较先进的企业获得额外的竞争优势,但这没有什么“不当”。而如果政府给某个企业发放补贴,这个企业就会得到“不当竞争优势”。
竞争中性的理念最初是澳大利亚在一九九六年提出来的,后来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进一步发展和倡导,现在已经是一个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原则。竞争中性原则和OECD倡导的国企公司治理准则也是一致的,因为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是国企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零一一年开始,OECD发表一系列报告推广“竞争中性”原则,并给出了更具体的界定。要实现竞争中性,政府必须重点做到什么?其内容大致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在国企承担公共服务或公共政策职能的情况下,对其成本要给予公平、透明的补偿。第二、在税收、监管、政府采购等方面平等对待国企和其他企业。第三、在国企债务融资方面,保证国企不受益于国家的显性或隐性担保。第四、在国企股权融资方面,国家作为股东要求国企提供与市场投资回报率相当的国有资本回报率。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