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生活了五零多年,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远方的家乡,身上总是散发着“虾油味”。
每个人都有乡愁。只要有关于家乡的消息,我都会密切关注。比如我看过几次在北京演出的闽剧,记得《连音》、《林则徐冲君》、《红裙》等等。
我每天都看东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但不同时看北京卫视播出的晚间新闻。我老婆说,你住北京,怎么不在北京看新闻?怎么会有你这样的人?其实她不懂我的乡愁。
我曾经两次担任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当时每个咨询师都赠送一份《福建日报》,从中我得到了很多关于家乡的消息。那时,我迷上了文学,而福建日报《武夷山夏amp;quot》专版上的文章我都必读。
后来因为年龄原因,不再做顾问了,《福建日报》也不再送人了。后来干脆自己点了,一直到现在。
除了福建日报,杜敏文化是我的精神伴侣。每当我拿着邮局寄来的《杜敏文化》,我就兴奋不已,几乎每一篇都是必读的。看完之后就像喝了兴奋剂一样。有时候晚上睡觉还记得一些情节。感谢《杜敏文化》编辑部长期赠送本刊,把家乡的乡土知识传递给像我一样远离家乡的游子们。杜敏文化给我的晚年增添了许多乐趣,也加深了我对家乡的依恋。
我卧室的一面墙被一个书柜占着,有一个柜台摆满了与福建文化相关的书籍,比如《福州民俗文化丛书》(八本)、《近代福州名人》、《福建通史》、《三亭七巷录》、《福州通史》(删节版)、《中国歌曲集成》(福建卷amp; mdashamp; mdash福州卷)等。,约一零零卷。有的是自己购买,有的是专家学者赠送。
我关心家乡的社会经济建设,积极参加福建省组织的一些学术活动。特别是国家批准建设海西经济区后,我参加了“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福州)”、amp; quot第三届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厦门)、“海峡论坛amp; mdashamp; mdash海峡经济区高层研讨会”(福州)等会议。在会议期间的“第三届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上,东南卫视的记者也采访了我,并精心制作了一个一五分钟的高端访谈节目amp; mdashamp; mdash”卓宝熙:把脉福建交通》在东南新闻眼播出。
除了参加一些学术活动,我还给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的领导和部门写了很多书面建议。
早在一九八四年八月,我就给湘南书记写过关于福建“四化”的建议。
此后,从一九八四年到二零一五年,我给福建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写了五六封建议信,约二零万字。幸运的是,五六封相关部门的建议函和回复基本完好,除了早期个别丢失。推荐信内容涉及福建省社会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福建省(海西经济区)工农业建设、旅游、科技、文化、教育、体育、人才培养、环境、市政建设等。
这几年几乎每年都会回福州参加一些学术活动,但每次都来去匆匆,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乡愁。今年一零月中旬,我再次回到家乡,参加母校福州三中的赠书仪式。
这次和过去回老家不一样。我已经八六岁了,以后回老家的可能性很小。于是,我下定决心最后一次领略家乡的乡土气息,释放自己强烈的乡愁情结。特意留出三天时间去尝尝家乡的小吃,逛逛大街小巷,尤其是去了一直想去却没去过的名胜古迹。
这三天一直在奔波,日程排得满满的。除了坐长途汽车,我们主要是两条腿走路,因为只有走路才能看得近,看得快。
可能是因为兴奋和渴望吧!走久了,就算能坚持下来,也不显得太累。我自己也很惊讶,我这个年纪的人走不了多远。也可能是因为年轻时勘测生活的磨炼吧!
在这三天里,我尽情享受了家乡的小吃。我去过安泰大厦,很好吃,还有一些小吃店。在哪里玩都觉得吃的很舒服。虾酥、蚝饼、炸瓦罐、炸杏花粉、光饼、正东饼、碗饼、炸糕、红糖饼、白糖饼、芋头饼、丸子、锅边糊、扁肉吞、鱼丸、面条、鸭血汤、滑鱼汤、滑牛肉汤等。amp; hellip我都尝过了。吃了十几顿,每顿都不重复。非常愉快。
另外,原福州三中校友会副会长谢永泉邀请我去上杭街附近的伊美邮局品尝家乡菜amp; mdashamp; mdash荔枝肉、双脆、南肝尖、几种口味(全家福)等令人垂涎的家乡菜。
三天时间,我坐地铁,坐公交,参观了邺城遗址公园,萨镇冰故居。游走于福州大学(西禅寺校区)、福建师范大学(仓前山校区);参观了改建后的烟台山公园、三坊七巷、玉山、吴石山、福州西湖amp; hellipamp; hellip这些景点和地方让我有所感悟。
感受最深的是西湖,因为我的故居就在西湖附近,对西湖的感受和印象最深。小时候经常和邻居孩子去西湖玩。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