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书 -
宋,徐瑾
明中悟理造忱诚,性觉通真风即行。
生不生来空是境,有无有处化为城。
荣枯现梦因缘想,色相求心妄执情。
名与实亡都在道,盲聋苦学漫营营。
这首诗以一种深远的哲理思考和精炼的诗歌语言,描绘了人生的种种境况,表达了对真理、道和诚的追求。
首句“明中悟理造忱诚”,表达了明理的重要性。这里的“明”可以理解为洞察力,而“理”则是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诗人通过“造忱诚”进一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真理。
“性觉通真风即行”一句,表达了人性的觉醒和通达真实的境界。这里的“性觉”可以理解为人的内在感知,而“通真”则是指通达真实的世界。通过这种感知和通达,人们可以遵循真理的指引。
“生不生来空是境,有无有处化为城”这两句诗,表达了生与死、有与无的相对性。诗人用“生不生”、“有有无”等词语,描绘了世界的虚幻性质。而“化为城”则暗示了世界的无常和变化。
“荣枯现梦因缘想,色相求心妄执情”这两句诗,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种种境况。荣枯、因缘、色相等词语描绘了人生的种种现象,而“求心妄执情”则揭示了人们对于物质和欲望的执着。
最后两句“名与实亡都在道,盲聋苦学漫营营”,表达了诗人对于名与实的看法,认为名与实的关系应该遵循道,而那些盲目追求名利、苦苦学习的人则是徒劳无益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只有通过明理、实践、放下执着、遵循道的精神,才能通向真理和真实的境界。这种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