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校生创业现状的考察汇报范文
当太多太多创业的名人佳绩出现在眼前,身处象牙塔的学子不愿在一旁观望,跟随着前辈们的足迹,纷纷跳入创业的大潮。可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创业初的一腔热血未必就能换来财富与经验。资金的匮乏,管理经验的缺少,市场调研的不全面,社会、家庭的冷眼相对,都不断地对那些毅然走在创业路上的学子们以打击。
近日,在网上展开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并开设了社会范围调查问卷“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同步进行,意在真实反映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是本次调查的初衷,同时将其理解与广大群众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作比较,突出大学生对创业的新看法,新视点,新需求。
一、大学生创业调查汇报
“大学生创业”网上调查历时一个月,共收到近二千份有效样本。其中约四分之三为男性,女性受访者仅占二五.一%;一八-二二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六三%;一八岁以下有一七%的受访者。、,分列受访人数的前三位,比例为一五.八%、一零.二%、九.七%。四三.九%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四一%;硕士也到了近三%。整个受访者中,在读学生与应届生相加比高达五九%,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一七.二%的比例。
二、创业深入学子心
调查汇报的首题为:“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所谓冲动,便是一刹那,一瞬间的感性熟悉。无须具备条件,也无须考虑结果与后果。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三.四%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一项,而在其余九六.四%有冲动的学生中,有近七%的学生有冲动并已着手开始了创业。绝对的占有率告诉我们,创业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三、创业目的多样化
求学,做事总应有个原因与目的,方能选择方法去达到,去实现。创业只是手段,背后的原因、目的则各不相同。有三五.九%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比“积累财富与经验”的选项高出七.六个百分点。可见,财富与价值之间,大学生们并不一味青睐后者。更有趣的是,在传统的自身价值、财富、经验、之外,调查还发现,有一八%的学生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多达九%的学生创业只是单纯的不为别人打工。喜好与个性渐渐成为了创业的原动力,但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惶恐和逃避。甚至有七%的学生觉得创业不识为就业的一条出路,显然这部分学生只看到了找工作的艰难和创业带来的好处,未能正确看待“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不过,学生对创业目的很明确,但对创业本身的预期却显得含糊不清。在“您对创业的预期”调查选项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只作过渡打算,没有明确预期,走一步算一步”。打算做大,上市的学生,虽然也有五零%多,但相信其中绝大部分学生仍不透彻明了上市的过程及意义,更多的只是一种希望或奢望。
四、“最佳时机”与“最适合行业”
可能是出于理论加实践更合理的因素,八零%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几年后是创业的最佳时机,一三%的学生则认为在校创业是最适合的选择。当被问及哪类行业最适合大学生创业,服务业脱颖而出,占到三一.七%,快速消费品和批发零售业跟随其后,分别达到二三.五%、二二%。而被事实证实 ,能获取最大利润之一的IT业却只有二一%的学生选择。
虽然两个“最”是大学生心目中的之最,并不起任何指导作用,却也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行为与意识同步,与其说是学生们的认为,倒不如说是他们未来创业的方向。
五、缺少启动资金成为创业杀手
时机充分,目的明确,软性条件似乎都不成问题。但仅有七%的创业人数则清楚的说明,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严格的说还不具决定性。是什么阻碍了更多的大学生前赴后继地走向创业路?“缺乏启动资金”首当其冲,数据显示,有四五.五%学生的创业梦为此搁浅,“资金匮乏”俨然已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最为凶猛的拦路虎。而“缺少社会经验”和“缺少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这两个大学生的先天不足问题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占到二四.八%和二零%。不得不承认,除去两个极少能获得第二与第三位选项资本的学生,前三位“一无所有”,但却有着创业想法的学生占到了大多数。
同时,四%的学生表示,合伙人是当前自己最缺少的创业条件。“专业知识”也有三.四%的学生觉得自己还未能达到创业的标准。
六、“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调查汇报
“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收到一五三五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占到六七.五%;一八-二二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五八%;一八岁以下有一八%的受访者。市的受访者居各省市之首,占二二.八%,市的受访者为一二.八%,市的'受访者为xx%;四三.一%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三五.四%;此篇调查的所有受访者中,一至二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三八%的比例。三年以上的受访者也达到了一五%。
在成都,已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当中,六七.三%的人有盈利;未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当中,只有三六.八%有盈利。这组对比数据,是《成都大学生创业状况汇报》(以下简称“调查汇报”)近日披露的。二年,团成都市委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创业者,决定摸清这个群体的基本情况,于是联合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展问卷调查。
其中二零零零份问卷针对在校大学生,回收率为八四.七%;一零零零份针对已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回收率为九八%。调查组还对成都市五个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调查汇报显示,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实践教育,对于创业基本知识的认知不足,创业能力亟待提升。
七、就业状况好的工科生创业的少
成都市高校开设的专业中,工科最多,占三一.九%。调查结果显示,创业者当中,工科专业的仅占一零%;经济学专业的最多,占二六.三%;第二是管理学专业的,占一四.三%。
大学制造工程与科学学院的二零零六级本科生周宇,是个地地道道的工科生,曾经一度有过创业念头的他,毕业前半年就被一家公司提前“预订”。三零零零多元的月薪让他安稳地当起了上班族。调查汇报认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创业关系密切,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了解企业发展和市场运作,因而选择创业的比例较大。工科生的就业状况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因而选择创业的比例较小,这也反映出自主创业大学生中,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支撑创业的比例较小。
调查汇报发现,大学生创业者在把握创业机遇时,对政策的依存度较大,基于政府的组织号召、政策引导而走上创业道路的占三八.七五%。创业者尤其在资金方面对政策具有较大的依赖性,碰到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时,二六.八%的创业者倾向于找政府部门申请资金。正在创业的大学生中,对“政府最应该做的工作”的选择,最多的是“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制度环境”,占六零.九%,可见大学生创业对政策的渴求度。
八、已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六七.三%有盈利
毕业以后,于年中旬开始创业,正在运营成都的大学生购物网站——同校网。同校网经营网络覆盖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位于成都的高校。告诉记者,按目前的经营状况看,到二零xx年五月才有可能实现盈利,这意味着自己还要想办法筹集资金,至少再支撑一年时间。
调查汇报显示,成都市已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无盈利的占三二.七%,月收入零.三万元以内的占四八.四%,零.三万~一万元的占一六.一%,一万~五万元的占一.九%,五万元以上的仅占零.八%。在校的大学生创业者则差得很远,六三.二%没有盈利,创业收入在五零零元以内的占二四%,五零零~一零零零元的占一零.一%,一零零零~三零零零元的占一.八%,三零零零~五零零零元的占五%,五零零零元以上的仅占四%。
盈利不易,让这样的创业大学生开始清醒地看待企业成长。起初想一年内做成本地大学生购物的第一门户网站,现在,他的目标是把网站支撑下去,“在盈利之前不死掉”。总结自己目标的转变,认为最大的原因是缺少创业教育和实践。
调查汇报印证了的感受。有三八.二%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培训或讲座,三零.四%的学生参加过一~二次,只有九.三%的学生参加过五次以上。而在“大学生对培训和讲座认同度”的调查中,认为“有些帮助”的占四零.八%,“一般”的占二九.八%,“帮助不大”的占一四.八%,“帮助很大”的仅占xx.三%。大学生对创业培训的认同度不高,表明创业培训的质量有待提高。
九、建议创业培训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
“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决定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团成都市委副书记惠朝旭表示,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调查汇报发现,成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实践教育,在获得创业知识的途径调查中,一零.三%的大学生选择老师授课,五二.九%的大学生选择亲身实践。“用亲身‘试水’的方式来培养创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风险太大,成本也太高。”说。
调查汇报认为,目前的创业教育相对缺乏,已有的教育形式也多停留在讲座、演讲、选修课等理论层面,并且质量不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就更少了。调查汇报因此建议,创业教育可以将市属高校和中职院校当成突破口,开设kab创业培训课程,作为必修课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加强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以创业夜校”、“创业训练营”等形式开展培训。与高校建立创业课程体系相呼应的,是应该依托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对正在创业的大学生进行指导,定期组织专家对初创企业进行巡诊,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同时根据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开展市场营销、企业运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除此以外,有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比赛,应得到格外关注。团成都市委创业办公室的范才全特别列举了调查汇报里的一组数据:参加过挑战杯、成都青年创业大赛、科技竞赛获奖的大学生中,二三.二%正在创业,四八.四%毕业后打算创业;没有参加过这些活动的大学生,正在创业的仅为九.二%。
调查汇报建议,政府应充分发挥团组织作用,动员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并举办规模大、层次高的创业大赛,让大学生通过比赛积累更多的经验。
推荐阅读: 高校 现状 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