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条的约束
在家庭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式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宝贝受着过多教条的约束,总是接受一些“不许怎样”和“应该怎样”的信息。儿童时期,是个人开始接触外界,对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同时培养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时期。过分地压抑儿童活动,容易使他们产生保守心理、怀疑心理和不稳定感。有关中国民族性的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内向型心理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特色相关。传统中国人是内向型的,缺乏扩展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2.过早、过多的智力开发
早期教育表现为过早和过多的智力开发。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应该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宝贝。但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宝贝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过早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耍、好动的天性,强迫宝贝安静地接受教育,容易造成宝贝的压抑心理。事实上,未到接受智力教育的时候,强迫宝贝接受教育,违背了社会化的一般进程,教育效果亦不见佳。有些父母则埋怨宝贝不聪明,打击了宝贝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
3.逼迫+迁就
观察发现,幼儿教育在家庭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给宝贝背上各种各样的包袱,使他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另一种是对宝贝过于溺爱,家庭中出现爱怎么闹就怎么闹的小皇帝、小公主。但是,两个极端相结合的现象同样普遍地存在:在智力学习、价值行动上给宝贝背包袱,在生活上过于迁就宝贝。这样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叹息“培养宝贝真不容易”!殊不知,自己在教育思路上存在着问题。
4.幼儿园也存在问题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同样存在着缺陷。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讲,幼儿园并不是快乐的天地,只是接受管制的地方。幼儿园的老师除了讲讲故事、偶尔做一两次游戏外,就是让他们静坐。
许多父母发现,宝贝有不想去幼儿园的想法,并且从幼儿园回来后变“淘气”了。幼儿园的理想情况不是这样的,是让宝贝们的游戏,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在动态中接受教育,取得发展。在这里有必要提出,应该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在今天独生子女增多、社会运转加速的情况下,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儿童在群体中接受教育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5.没有玩伴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宝贝在幼儿园前,难以找到合适的同龄伙伴,这也是目前幼儿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儿童需要玩耍,但他找不到合适的玩耍伙伴,只能跟大人、电视、玩具为伍。研究表明:儿童对玩具破坏性培强,不仅有宝贝天生好奇的原因,同时也是缺乏玩耍对象的表现。与大人为伍,使宝贝缺少独立性;看太多的电视,对儿童的视力和思维都有影响。
因此,广大父母应该注意为宝贝寻找合适的玩耍伙伴,并注意年龄相当的宝贝。由于社会化进程阶段不一样,找年龄过小的作为伙伴,将延缓自己宝贝的发展。这也是一胎政策前,许多双子或多子家庭以大带小方式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