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问题宝贝”是什么样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宝贝”,家长对“问题宝贝”是如何理解的?其实小编想说的是,有问题的可能不是宝贝,而是家长。
被朋友邀请一起观看了她5岁女儿的“六一”儿童节节目演出。朋友很开心,很自豪,一边给自己老公录宝贝跳舞视频,一边和我说道:“我家艾米是不是跳得很棒!”
同样是妈妈,太能理解她以及看台周围家长这种“我家宝贝最优秀!”的心情了!基本上真的是应了那句老话——宝贝是自家的好!
但是,有一位家长的情绪却与大家不太一样——皱着眉毛,抿着嘴角,眼神儿挑剔的看着舞台。
朋友看我有些好奇,顺着我的目光看了过去,然后告诉我说道:“这个妈妈住在我家楼下,平时接送宝贝上下学,总能碰到她训宝贝。”
朋友说,对方家里是个女孩儿,和艾米同岁。但是不知为什么这家人总说自家宝贝是“问题宝贝”。
听到这里特别震惊,一个五六岁的宝贝居然能被称为“问题宝贝”,而且还是家人这么说。到底是宝贝真的做了什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还是家长自己给宝贝贴错了标签?
整场活动中,动妈总是不由自主的会看向那位妈妈。直到活动散场,终于看到了这位妈妈拎着女孩儿的衣服肩膀处大步向前走着,完全不顾及有些跟不上她步伐的女孩。
到了停车场,动妈抱着撒娇要表扬的艾米等着朋友取车。就看到这位妈妈在和宝贝“互打”,她打一下宝贝,宝贝就还手一下。最后,就见她把宝贝抓过来,用一直胳膊夹住,另一只手边打宝贝屁股,边说道:“你还怪我打你?你看你跳的舞,那是什么舞?街边扭秧歌的都比你这好看!我就说你是问题宝贝,你还不服气?怎么?我哪里说得不对了,你说啊?!”
5岁的艾米看看我,然后趴在我耳边说道:“姨姨,瑶瑶(那个小女孩)妈妈可凶了,总骂瑶瑶!”
在回来路上,我就问艾米:“瑶瑶每次因为什么,她妈妈会凶她呀?”
艾米说,衣服弄脏了会被骂,吃饭吃少了会被骂,放学时从教室出来晚了会被骂,还有好多情况下,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说会被骂。
朋友边开车边补充说道:“有几次我听到她骂宝贝,说宝贝就是故意的,还反问宝贝是不是有病。哪有她那么当妈妈的,宝贝也是够倒霉了!”
其实,很多时候有问题的不是宝贝,而是家长。
有问题的家长喜欢当差评师
我们很多家长在宝贝还是个宝宝时,一般都是抱有欣赏的态度是,宝贝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独坐、第一次会叫“爸爸”“妈妈”,第一次会走。。。。。。
很多个第一次出现时,家长们大多都是激动的,觉得自家宝宝好聪明,绝对遗传了自己优秀的基因。但是,不知何时开始,有些家长开始变得挑剔,觉得自家宝贝好像和别人家宝贝比起来总是差了点什么。于是,自家曾经被当做“宝贝疙瘩”的宝贝就变得怎么看怎么厌烦了。
动妈之前替嫂子给侄女开家长会,家长会后,就有家长带着宝贝和我们打招呼、聊天。
其中,一个家长当时说了类似这样的话:“你看洋洋多乖巧,愿意学习还听话,还能帮忙照顾妹妹。再看我家这个,一天天就知道玩,还总气我,我说一句她能顶十句,没事在家就和她弟弟打架。开个家长会我都觉得丢人,我怎么这个倒霉。”
不说别的,首先我和这位家长不熟,其次当着自家宝贝的面前这么说宝贝,也太伤宝贝自尊心了。这么一看,真正倒霉的应该是这个宝贝吧!
有问题的家长缺乏认可他人的能力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家长喜欢贬低自家宝贝,且在贬低宝贝的时候,自己会有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甚至洋洋得意的感觉。好似能够通过贬低宝贝,感受到自身的好与强大一样。
前同事小琴,特别不喜欢与她妈妈通电话。我们之前都不知道什么原因,直到有一次公司聚餐时她妈妈打电话给她。
她妈妈特别大的声音从话筒里传出来:“你说你,又不漂亮,又不贤惠的,要学历没学历,要长相没长相的,你二姨介绍的男生怎么就不合适你了。你能不能把自己位置摆正了,有点自知之明?想当初。。。。。。”小琴特别尴尬的挂了电话后说,她妈妈每次打电话都催她相亲,而且每次都把她说得一文不值。她说道:“每次把我说德越不堪,她就越高兴。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她捡来的仇家的宝贝呢!”
其实,小琴妈妈的这种情况,中国很多父母都有,就是心理功能不够成熟和完善,还不能够欣赏和认可他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E Bernc)根据对自己和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提出了四种人际交往心理模式:
我不好一你好:通常这类人很自卑,在人际关系中容易放弃自我或顺从他人,他们会花很多的努力去赢得他人的赞赏。
我不好一你也不好:这类人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内心十分孤独。
我好一你不好:这类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把人际交往中失败的责任推在他人身上,常导致自己固执己见。
我好一你也好:这类人相信自己,相信他人,能够接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并努力去改变他们能改变的事物,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长处,是一种成熟、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模式。
而显而易见的是,小琴的妈妈就是我好——你不好的那一类。即其内心模式是相对分裂对立的,只有对错、好坏之分。
而事实是,别人的“好”,并不会削弱自己的“好”,别人好,也并不能代表我们自己就差。
宝贝其实还是那个好宝贝,还是那个需要我们关心爱护的宝贝,只是我们身为父母的太过吝啬于积极、适当的赞美了。
Nathaniel Branden在《自尊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是否有积极的心态,自我评价还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情绪、希望以及人生目标,同时,也影响到他的行为。”
而父母作为宝贝的第一任老师,理应帮助宝贝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体系。
帮助宝贝建立自我的评价体系
自家一岁半的宝贝近期特别喜欢咬衣服,然后手里狠狠地拽着衣服的另一端。姥姥每次看到就会说道:“你在这样,我们就不喜欢你了,以后也不带你出去玩了。”
每次姥姥这么说的时候,宝贝都会又哭又闹的,而且咬衣服的频率更高了。
直到我那天拿了一面镜子给他,指着镜子里的他说道:“宝宝你看,你这个样子好看么?你觉得好看你就继续”说着,我又把他平时玩得高兴的照片给他看了看。
从那以后,宝贝基本就不再咬衣服拽着玩了。
其实,帮助宝贝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既不是用我们的标准来评价,也不是我们替宝贝做出评价,而是我们需要用引导的方式教会宝贝正确评价自我。
很多时候,其实“问题宝贝”的问题不在宝贝身上,而是在他遇到的“问题家长”的身上。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经常对莫翰奇说道:“粗暴无礼并不是你的本性”。看到宝贝善良美好的一面,并用正确的方式去把它引导出来,这才是所有家长或者其他教育者应该做的事。
最后,借用一段知乎中关于“为什么养宝贝”的高赞回答来结束今天的内容:
养宝贝,是为了付出与欣赏。不求宝贝完美,不用替我挣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看一遍,让我有机会与他们同行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