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没有同理心对于宝贝有什么影响,你了解吗?缺乏同理心的父母对于宝贝来说是悲哀,下面来看看同理心对于宝贝的意义。
“宝贝期末语文只考了90分,回到家后我没有打骂她。宝贝问,妈妈你怎么不打我?我说,妈妈不打你,因为我能够感受到你的努力,和你没考好的沮丧,下次加油就行。宝贝听完哭了。”
我想,宝贝听完妈妈的话哭了,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被承认,自己的感受得到了理解。这位妈妈,是有同理心的。
同理心,心理学中称之为“移情”“共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生活中,很多父母缺乏同理心——
? 不懂得去观察理解宝贝的感受:“别哭了,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你怎么总是这样,莫名其妙”;
? 经常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宝贝:“你太磨蹭了,快点好吗”;
?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宝贝:“你这样肯定不行,按我说的做”······
不被理解,还要接受斥责,这是很多宝贝,日常要面临的处境。
同理心,是亲子关系的纽带
今年1月份,一则“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的新闻刷爆网络。
主人公王猛在控诉父母的文章中,尤其提到了父母对自己情感的忽视。
王猛有一次参加奥数考试回来后,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母亲不但没有安慰他,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上高中,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王猛的父母,就是非常典型的同理心缺失。
一次又一次对宝贝感受的忽视、自以为是的评判、不以为然的说教,让王猛成为了情感的孤儿,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父母有同理心,教育效果更好
曾在网上看过一位家长描述自己的经历:
“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每次带宝贝逛商场,他不一会就又哭又闹,着急离开,直到我有一次蹲下来跟他说话时,无意间看到拥挤的人群,从他的角度看过去,全是柱子一样的腿。”
这位家长这才恍然大悟,也开始反思自己日常对宝贝的教育。
“当我身处跟宝贝同样的视角,我能看清很多事情,也看到了自己作为父母的不少失误。”
这就是同理心的巨大力量。
当宝贝哭闹时,你不再一味地斥责宝贝,急于压制情绪,而是对他的感受加以共情,“妈妈明白你现在很难过”,等宝贝平静下来,耐心询问原因,最后在宝贝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宝贝每次哭闹,都是他学习处理消极情绪的一次机会。
这种共情的做法比用转移注意力等其他方法去哄宝贝,更有助于宝贝情商的发展。
如果父母懂得倾听、先接纳宝贝的情绪、对宝贝的感受表示理解,再去处理问题,宝贝反而更加合作。
父母有同理心,宝贝更乐观、善解人意
丹尼尔.高曼在《EQ》一书中写道:
“亲子之间长时间缺乏同频,对宝贝有巨大影响。
只要父母一直没有对宝贝某一情绪范围内——喜悦、哭泣、需要拥抱——表现出同理心,宝贝会不再表达,甚至不再感受同样的情绪。
这样一来,整个情绪会在宝贝的情迷关系范围中除去,若是童年中,这些感情一直受到变相或过分的压抑,更是如此。”
在宝贝的需求中,情感需求其实大大超过了物质需求。
一个在情感上总是被忽视、被拒绝的宝贝,常常会出现心理上的各种问题,内向敏感、缺乏安全感。
就像王猛一样,看似被父母无微不至地关怀,实则内心充满孤独。
一个能被父母以同理心对待、能经常得到父母共情的宝贝,不但自身会更加积极乐观,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用同理心对待他人,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巨大。
有同理心的父母,这样对待宝贝
觉察宝贝的情绪,理解宝贝的感受
当宝贝难过了、懊恼了,父母要有觉察宝贝情绪和表情的能力。
比如宝贝不小心摔碎了碗,失控的场面已经让宝贝流露出恐惧、惊慌的表情,这个时候父母如果斥责他,无疑是雪上加霜,再多道理也听不进去。
有同理心的父母,她会观察到宝贝的情绪变化,懂得首先要给宝贝抚慰,让她放松下来,“没事没事,不怕,妈妈在。”
当宝贝撒谎,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就是上升到人格上,然后对宝贝大加指责、批判、贴标签,以为这样就能够教育他。
而有同理心的父母,他懂得倾听,在适当的时机询问宝贝事情的原委,表达自己的理解,最后从善意的角度给宝贝积极的引导。
当你学会了怀着同理心去对待宝贝,去看待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事,或许会发现,宝贝不再是那个不可理喻、想法奇怪的小人,很多行为原来都是有原因的、合情合理的。
尊重宝贝的想法
有同理心,意味着父母要抛弃大人的成见,把宝贝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给予他充分的尊重和自由。
很多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大人的思路、看世界的方式就是唯一正确的,觉得宝贝的想法幼稚可笑。
殊不知,越俎代庖、断章取义,只会干扰宝贝的健康成长。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就生活在一个民主的家庭中,母亲十分尊重他的意愿和想法,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母子间的关系,也使得富兰克林从小就很有主见。
比如,渐渐长大的富兰克林想把自己的卷发剪掉,尽管母亲萨拉非常喜欢儿子的卷发,但是她还是同意了富兰克林的请求,把他的卷发剪掉了。
当宝贝提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父母不要急着批评和判断,“你这样不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而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尊重他的意愿,给宝贝自主决定的机会,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只是给出建议。